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作者:郭部洲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6期
摘 要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人在发展中的自主能动的建构和生成能力, 并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推动人的发展,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伙伴和学习的促进者,激励教师围绕着有助于发展个人人格与长期的学习方式的目标来培养学生。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谈起,介绍了其理论基础,阐述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容,并对其现实意义做了说明。 关键词 人本主义 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1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非指导性谈话,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个体形成独特自我的历程,尤其重视情绪生活。这种模式认为,教育是要帮助个人发展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形成自我的独特看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环境应该鼓励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教学旨在发展个人人格与长期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只为短期教学目标。因此, 教学应更注重如何增进学习。整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