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
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 层序: (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
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 I 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
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即 I 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 II 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 I 型层序:底部以 6. II 型层序:底部以
I 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 II 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
I 型层序或 II 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I 型层序或 II 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 沉积滨线坡折带: (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 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 是沉积作用活动
造成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 基准面。
8. 陆棚坡折带: (Shelf-break) 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 体系域: (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 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 ,简称 LST) I 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
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在具陆棚坡折和深
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 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 海侵体系域:(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 TST ):是 I 型和 II 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
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 以沉积作用缓慢的、低砂泥比值的、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
12. 高位体系域: (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 HST) :是 I 型和 II 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
是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因此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者多个准层序组。三角洲沉积是典型沉积类型。
13. 陆架边缘体系域 (Shelf-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 SMST) :是与 II 型层序边界伴生的下部体
系域,以一个或者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14. 海泛面: (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它们常是平整的,仅有米
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5. 首次海泛面: (First flooding surface) :I 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
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 16. 最大海泛面: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
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最大海泛面常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17. 准层序:( Parasequence):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
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和序列。 18. 准层序组:( Parasequence sets):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
一种地层序列。
19. 可容空间: (Accommodation) :是指可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沉积背景的基准面变化,或者是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Jerrey, 1989) 。受控于
20. 凝缩层:( Condensed setion)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
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21. 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
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 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22. 追补型沉积: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水体性质不适宜碳酸盐岩产生的情况下,碳酸盐
岩的沉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多由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 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
成因相关的沉积层
1. 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
序的根本原因。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 2.四个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由构造沉降、
和气候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
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 置样式常受这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全球海平面升降、 沉积物供给速率
全球海平
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
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了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
实际上, 一个沉积层序和地层叠
深的变化, 气候控制了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
(1)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
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 尽管进积式准层序组中的每个准层序都是在一个向
上粒度变粗、 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 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式准层序组来说, 在盆地的某一个位置,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上构成一个向
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 2)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年 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地方向推进。 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 但就整个退积式准层序组垂向序列而言,自下而上,砂岩单层厚度减薄,泥岩厚度增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
水体向上变深,整体构成水体向上变深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3)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所以相邻
的准层序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相侧向移动。 对于整个加积式准层序组垂向序列而言, 砂泥岩沉积厚度和砂泥比值没有明显变化,整体构成每个准层序沉积水深基本不变的地层堆砌样 式。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
I 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碳酸盐岩
I 型层序
I 型层序之间的特征:
I 型层序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 具台地边缘碳酸盐岩
其边界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
层序边界
形成
地沉降速率时期产生的,响应于区域不 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 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边界具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
层序边界
特征
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 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 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底为 I 型不整合界面和与不整合对应的
LST
整合界面,顶为首次海泛面; 由 BBF 、 SF、 LPW 、 IV 组成;
底界面为首次海泛面,顶为最大海泛面; 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
体
TST
其边界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 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 低于台地边缘时形成的,
海平面位置
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 斜坡前缘侵蚀、 区 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 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的特征。
沉积物组成: 物源主要来源于前缘斜坡侵蚀的 他生碎屑沉积和沉积于海平面低位期斜坡上 部的自生碳酸盐岩楔
然后由于底面上超而减薄;
为一系列退积式准层序组,向陆棚方向加厚,
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
发育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沉积速率 很低的凝缩层。
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
下部向陆加积上超于层序边界上,向海
表现为追补型和并进型两种沉积方式;
系 域
呈前积 S 型-斜交型的沉积特征, 下超在 MFS 之上;
HST 下超于 TST 顶面;
上部沉积物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 态的前积式准层序组向盆地中央推进;
以相对较厚的加积-前积几何形态为特征, 成宽阔的台地、 缓坡和进积滩及其在浅海孤立 台地上的对应沉积体;
形
沉积作用为早期追补沉积,晚期并进型沉积 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背景,盆地 构造,气候条件
LST 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 升早期形成的厚层沉积体系; 时形成的薄层沉积体系;
HST 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末期、 降早期形成的沉积体系;
主控因素 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 给,气候条件
不同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 的不同阶段;
停滞和开始上
形成发展
LST 的 BFF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 时期, SF 和 LPW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 降晚期或上升早期;
TST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 HST 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上升晚期、停滞 期和下降早期;
TST 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 可容空间快速增大
停滞和开始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