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是伪书—不是曾国藩所作
两年前接待几位外地出版界的客人,酒酣耳热之际,一副总编说自己对湖湘文化情有独钟,且尤服曾文正,《冰鉴》通读了数遍。千不该万不该我多了句嘴,说《冰鉴》根本不是曾国藩写的书。他大为诧异,问我有什么证据。我一时局促,只拿得出一个消极的证据,就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中并无此书。
近年来市面上的《冰鉴》以及解读《冰鉴》的书多如过江之鲫,本本都注明作者就是曾国藩,以讹传讹的程度竟然使曾国藩的文化粉丝们也将其捧为圭皋,实在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年前遇到唐浩明先生,建议他写篇文章以正视听。他说这个问题在曾国藩研究中几乎是个幼稚到不值得说的问题,而况他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已经作了澄清,市场上还是如此,真是无可奈何。
为何以浩明先生此等人物,还戳不破《冰鉴》的西洋镜呢?我觉得这与海峡对岸一位“文化大师”有关。坊间多种《冰鉴》都以南怀瑾《论语别裁》中的一段话相标榜:“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
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它所包含的看相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南的意思很清楚——《冰鉴》就是曾国藩的书,是和曾国藩家书一样的真迹。十几年前我就知道做书的人用南怀瑾的话为《冰鉴》打广告,并据此判断这爷们儿实为一伪学者。但一直未读过他的大作,此番为炮制这篇不厚道的文章,特地买了两大本《论语别裁》。果然找到了出处,在“为政第二”,小标题——“孔子也会看相”(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充分说明做书的人没有信口开河,而是实实在在拉南怀瑾的大旗作了假曾国藩的虎皮。顺便翻了一下这《论语别裁》,发现很多标题非常雷人:“上帝的外婆是谁”、“老鼠生儿的孝道”、“《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没有上帝的朋友”、“秃头的十字架”、“千里求官只为财”、“拍灶君的马屁”、“还是老虎可爱”,等等。方知于丹解《论语》的套路,全是从南怀谨那儿借鉴的。讲到此处,我得慎重地纠正一下过去对南怀瑾的评价——此其志根本就不在作学者,他只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冰鉴》之伪,唐浩明先生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得很清楚:“曾氏有‘知人识人’之誉,还有人说他‘尤善相士’,即特别会鉴别知识分子。传说他有许多相人的诀窍,坊间还广为流传一本题为《冰鉴》的书。书中讲了许多识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人辨人的方法,书的作者便赫然署名‘曾国藩’。笔者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只字提过《冰鉴》一书。其实,这部书早在六七十年前,便有人指出是托名曾氏。《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近人乃有以古相术《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叔章盖尝藏之。’为什么托名曾氏而不托他人呢?其源盖出于曾氏素有‘相人’的大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393页)。”
打假的人还不止唐浩明这样的权威,当代世界出版社《冰鉴全集》的出版前言从纯技术角度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清晰的梳理:“《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本书称‘曾国藩原著’,实不妥,沿袭俗论而已。”
为证言之确凿,出版前言下面还附有《冰鉴》原刻本影印件,其拨乱反正之心昭然若揭。但奇怪的是,该书封面上的作者署名依然是“曾国藩原典”;书名之侧,更赫然印着一幅曾国藩立像。此外,还有两句响亮的口号:“领导干部必读书,企业主管必读书。”此等掩一只耳朵而盗铃的行径,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把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当二百五。曾国藩固然没有作过《冰鉴》,但卖钱还是得靠“曾国藩”。《冰鉴》如果不是曾国藩所著,那么它与地摊上的《推背图》之类有什么区别呢?谁稀罕啊!
然而,“曾国藩作《冰鉴》之说”为伪,曾国藩会相人却是真,他的确学习过相人之术,而且还有不少个人体会。《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用通俗的话讲,曾国藩是那种眼光很毒的人,生人只需看上几眼,其才情品性就能掂量得八九不离十。《曾国藩日记》中的几处文字,记录了他相人的一些基本原则:
咸丰八年三月至四月:“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贵相,心存济物是贵相。”
咸丰九年三月初八:“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遁。”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的一段日记则可视为其相人经验的总结:“因忆余昔年求观人之法,作一口诀曰: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他的日记还大量留下了观人面相的记录,例如:
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陈青云,五都肖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宫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言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二十日:“叶明瑞,湘潭人,易家湾,种田为生。道州入主王营,初充公长夫。面麻小样,狡诡能战,形似三花脸。”
廿四日:“杨鸣岐,湘潭十四都,莫家塅人,种地营生。四年正月入一三营。目不妄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