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
3.3毕业设计计算书、实物内容及要求 3.3.1设计计算书内容 1、取水构筑物设计计算 2、净水构筑物设计计算 3、二级泵房设计计算 4、水厂的高程设计计算 3.3.2设计计算书要求 对单体的计算
可按下列顺序编制计算书: ① 计算依据 重要的基础数据 有关的规范规定 可列在一个表格内 以引起注意
② 计算方法
列出主要的计算公式
说明重要的参数的选取依据
③ 计算过程
列出重要的计算步骤
④ 计算结果
列出重要的计算结果
⑤ 计算图
4、本课题研究方案
4.1设计原理
⑴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
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 并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
水厂自用水量取决于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构筑物类型及原水水质等因素 城镇水厂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 必要时可通过计算确定
⑵ 水厂应按近期设计 并考虑远期发展
根据使用要求及技术经济合理等因素 对近期工程亦可做分期建设的可能安排 对于扩建、改建工程
应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原有设施的效能
并应考虑与原有构筑物的合理配合
⑶ 水厂设计中应考虑各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及部分停止工作时 仍能满足用水要求、主要设备应有备用量;处理构筑物一般不设备用量 但可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
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提高运行负荷
⑷ 水厂自动化程度
应本着提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 降低能耗、药耗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 根据实际生产要求
技术经济合理性和设备供应情况 妥善确定
⑸ 设计中必须遵守设计规范的规定
如果采用现行规范中尚未列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则必须通过科学论证 确证行之有效 方可付诸工程实际
但对与确实行之有效、经济效益高、技术先进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应积极采用
不必受现行设计规范的约束
4.2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给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的选择 应根据原水水质及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
必要的实验并参考相似条件下处理构筑物的运行经验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由于水源不同 水质各异
饮用水处理系统的组成和工艺流程有多种多样
以地表水作为水源时
处理工艺流程中通常包括混合、絮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及消毒 工艺流程如图:
源水→混凝剂投入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清水池→二级泵站→用户 4.3 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4.3.1混凝工艺选择
4.3.1.1 混凝剂的选择与投加 ① 硫酸亚铁 .7
絮体形成较快
沉淀时间短;使用于碱度高、浊度高 PH=8.1-9.6 混凝作用好
但原水色度较高时不宜采用;当PH较低时 常用氯氧化物使铁氧化成三价 腐蚀性较高
② 粗制硫酸铝 .18 制造工艺简单 价格低;设计时
含无水硫酸铝一般可采用20%-25%;含有20%-30%不溶物 其他同精制硫酸铝
③ 精制硫酸铝 .18 制造工艺复杂
水解作用缓慢;含无水硫酸铝50%-52%;适用于水温为20-40℃ 当PH=4-7时
主要去除有机物;PH=5.7-7.8时 主要去除悬浮物;PH=6.4-7.8时 处理浊度高
色度低(小于30度)的水
④ 三氯化铁 .6 不受水温影响 絮体大 沉淀速度快 效果好 易溶解 易混合 渣少
对属(尤其对铁)腐蚀性大 对混凝土亦腐蚀
对塑料会因发热而引起变形原水PH=6.0-8.4之间为宜
当原水碱度不足时应加适量石灰;处理低浊水时效果不显著
⑤ 聚合氯化铝 简称PAC 净化效率高 用药量少 出水浊度低 过滤性能好
原水浊度高时尤为显著 温度适应性高
PH值使用范围宽(PH=5-9) 因而可调PH值 操作方便 腐蚀性小 劳动条件好 成本低
⑥ 聚丙烯酰胺 又名三号絮凝剂 简写PAM
处理高浊度水池效果显著 既可保证水质
又可减少混凝剂用量和沉淀池容积
目前被认为是处理高浊水最有效的絮凝剂之一 适当水解后 效果提高
常与其他混凝剂配合使用或作助凝剂 其单体丙烯酰胺有毒
用于饮用水净化应控制用量
4.3.1.2混凝剂投加方式选择 ① 水泵投加 采用计量泵投加 不需另设计量设备 ② 水射器投加 采用水射器投加 设备简单 使用方便
但水射器效率较低 且易磨损 ③ 重力投加 将溶液池架高
利用重力将药液投入水泵压水管或混合设施入口处 这种投加方式安全可靠 但溶液池位置较高 结合上述优缺点 采用计量泵投加混凝剂 综上所述
PAM等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有毒性 不易控制用量
由于在投混凝剂前加液氯进行预处理 如用硫酸亚铁作混凝剂 易被氧化成三价铁
本设计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剂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操作方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