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背景: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出发点。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我校作为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江苏省首批科技特色教育学校,坚持以天文科普教育为突破口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至今已有十八个年头。近几年来,学校拓展科技教育的内涵,除天文活动外,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等其它各项科技活动也蓬勃开展,科技越来越成为全校关注的焦点,校园里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陶行知先生认为:“造就科学的儿童和科学的民众,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于科学的世界”是有深远的现
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也正缘于此,“九五”期间,我校围绕《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课题展开研究,“十五”期间,又围绕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阻抗因素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展开研究,初步摸索出了一条启迪创造思维、掌握创新技能的科学教学途径。为了丰富和深化科学教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力度,202X年4月,我校把《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列为“十三五”主要研究课题,提出了“科技教育课程化深入,科技教育课题化提高,科技教育社区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旨在结合课题研究开发、组织大量的科技探索活动,通过活动重视自主探究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习惯,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何为科学素养?我们认为个人的科学素养一般包括通过学习所习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与实践中总结积累的科学方法和能力;面对世界时所表现的科学观念、精神、态度;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科学行为和习惯。基于分析,我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作出了层次化和具体化的阐述:
1、科学精神、观念和态度: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原理精神、实证精神。科学会拓展学生的胸怀,培养起科学品德。在科学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永恒的真理,科学的这种强烈的独立性和客观
性可以培养孩子忠于真理,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条精神,具备健全的自我意识,形成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独立人格。
2、科学的方法和能力:科学方法是以理性的方法去解释、预测、和改变自然现象。科学方法,却并非只有科学家用得上。从经验中学习,以理性思维去避免失败和寻找成功,这是基本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核心便是探究和理性思维。《202X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中指出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操作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给出了详细的界定:“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3、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基本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六个方面。每一方面根据青少年年龄特征,都应该体现由近及远,由零星到系统,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的一般规律。
4、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科学素养的真正形成是以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为标志的。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时时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