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生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0:30: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小学生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分析

班级管理是教师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品行、素质等都与班级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要求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是适龄儿童正式接受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品质的高速发展期。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对于学生的一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深切的关怀心态,妥善处理学生的越轨行为。

一、小学生的越轨行为与道德发展特点分析

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越轨行为的管理。但是,对于小学生越轨行为的判断,不能只以成人的道德标准作为衡量标准,还必须考虑到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特点。 1.小学生越轨行为界定

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违背一定社会的规范或期待,对个人或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行为。[1]也就是说,判断学生越轨行为的标准,即是看其是否偏离了社会或文化体系和社会期望,是否违反了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

应该说,越轨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性质、程度比较严重的越轨行为,危害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有效地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和恶化发展,对于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受个体发展状况的制约,小学生的越轨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还比较小,属于程度较轻的类别。但是,从小学阶段对于个体发展的长远影响来看,小学阶段的越轨行为管理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合理、有效地矫正小学生的越轨行为,那么就极可能造成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极易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2.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分析

通过前面的叙述和分析,越轨行为既然指的是违背一定社会的规范或期待的行为,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一定社会的规范或期待”,其标准主要是由这个社会的成年人来制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在道德行为评判标准不同的地区和时期,有些行为能否被划归为越轨行为是值得商榷的。如此,在分析学生的越轨行为时,有一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否已经足够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社会的规范和期待相符合呢?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根据自

己的研究,将个体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2]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以前大多处于前习俗水平,13岁以后半数以上的儿童达到习俗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后习俗水平。有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分布,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重点了解儿童道德发展前两个水平的特点,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儿童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大致出现在幼儿园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这个水平的基本特征是:儿童根据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是他们是从行为的结果以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这一水平具体又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赞同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儿童作出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第二个阶段是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好坏的标准。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因此,前习俗水平的儿童的道德观,表现出与成人之间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必须引起小学教师的重视。

儿童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阶段大致处于小学中年级以上至青年,甚至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也依然停留在这个水平段上。这一水平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遵从陈规和权

威,以避免受到谴责或者引发他人的反对与反感。这一水平又可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所帮助或受到别人的称赞。第二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意识到了普遍社会秩序的价值与重要性,能够自觉遵守并要求他人也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二、对标签理论的理解

如果说道德发展阶段论给我们揭示了认识越轨行为的一个独特视角,那么,标签理论能够从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越轨行为这个方面给教师以重要的启发。

标签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但是这些越轨行为大都属于临时性、试探性的轻微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没有被其他人意识到,那么行为将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将会很快消除,不会对越轨者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但是,一旦这些越轨行为被其重要他人(父母、老师、校长甚至警察)发现并公布于众,他们就很可能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则个体的处境将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其他人开始按照越轨者这一标签对越轨者做出反应;另一方面,越轨者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一标签,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依此行动,使得临时性的、试探性的和轻微的初级越轨行为转化成为习惯性的、持久的、程度严

小学生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fmrv2w2u71x2cx44e354ncj33s24s019n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