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等位置。但是由于早期外资的大力推动,大大促进了苏州现代化水平,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并且因为苏州本地相对较好的生活水平和薪酬,吸引大批外地人力资源进入苏南。其中,占盐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来苏打工,大大满足了苏州外企和本土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苏州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程度的深化,其对高质量的人才形成了很大的需求,并且其相对较高的生活环境、较高的工资薪酬也是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吸引。因而,不少高技能的人才流入苏州,进一步促进了苏州发展。第三个问题在于苏州本地的高等院校数量和质量超过盐城,因而近年来很多苏北地区的高考毕业生选择苏州等苏南地区的学校,而在毕业后该群体的绝大多数往往能会选择留下,而非回到原户籍地,成为苏州的“本地”高质量人才。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大批的盐城人力资源流入苏州,并且这种流动几乎为单向流动。高素质人才和大量劳动力资源的补充使得苏州的人力资源总量极大地超过盐城,从而成为外资利用、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苏州的发达经济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使得其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而盐城因为人力资源的相对缺失,与苏州的发展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3.3.2 生产技术的低流通性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两地间的经济交往往往伴随着产业的转移和技术的流动,并且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的低端产业和技术输入发展程度较低端的地区。发达地区的高耗能、低技术等所谓的“夕阳产业”在本地区内往往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而亟需转移,而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则正需要一些以弥补自身在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双方以此达成共赢。
生产技术是企业生产中的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一般而言,生产技术作为知识产权会被企业加以保护,即便在产业进行转移时也很少会随着生产部门转移。所以生产技术在流通方面不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地区实现科技和生产的革新往往需要自身投入开发研究。
在苏州和盐城的贸易以及产业转移中,绝大多数仍只是将苏州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土地需求量大的机械工业和用地、环境容量大的化工类项目转移到盐城,并没有给予盐城以技术方面的支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盐城的经济数据,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却并没有为其长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某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甚至影响了当地生态。
13
四、两市提高FDI利用质量的对策与两市合作
4.1 苏州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对策思考
4.1.1 苏州的相对优势分析
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苏州在外资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和盐城的对比中,其外资利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优势。
首先,苏州在区位上与上海相邻,处于上海的经济辐射最前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苏州一直以上海为依托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因为发展程度低于上海,城市经济的实际开放时间也相对较晚,苏州能够大量吸收从上海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用以带动自身城市的经济。这些外资对于当时的苏州而言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得益于雄厚的财政经济实力,苏州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系统相当完善。一个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自身硬件设施的水平。目前苏州在建的轻轨系统预计在2012年便可正式投入使用,以提高市区内的便捷度。同时,由于近年来动车、高铁等在长三角地区的推广普及,该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交通更为便捷,从而方便了外商在彼此间的流动。同时,在水电煤气等生活硬件设施方面苏州也很早就实现了全市的普遍覆盖,便于外资企业的入驻。
第三,苏州外资利用时间长,经验丰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上海开发浦东后不久,苏州也开始重点吸引外国资本进入拉动地区经济增加。从一九九四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至今已有15年以上,在此过程中苏州的FDI规模迅速增加,FDI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相对于发展较为滞后的盐城而言,苏州在这方面的经验相对丰富。
4.1.2 苏州FDI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空心化危机。苏州一直是FDI 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因此苏州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①。FDI投资一直集中于出口加工类企业,也就是说苏州在发展前期利用自身各项低廉的生产要素吸引外资进 ①
刘志彪,张晔: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年08期,第57-62页。
14
入,再从其他地区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出口以此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工企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苏州很难获得很大的利润比例,而外资反而利用苏州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大捞由人力资源产生的产品的增加价值。另一方面,在发展的中后期苏州的生产成本必然会增加,企业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将本地的产业迁移出去,寻找生产成本更低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如果外资大量撤出苏州,对其发展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第二,对外资依赖性极强。外资为苏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对外资的严重依赖。早期的苏州模式一直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而在外资大规模进入后这一地位逐渐被外资取代。尽管如今苏州的民营企业有所发展,但并未真正撼动外资的地位。目前苏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左右,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例为61%;从汗液分布上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化纤等传统行业,而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市比重的5%左右,而外资企业占这5%的九成。苏州的经济、科技发展严重依赖与外资的投资状况。
第三,本土产业和外资产业二元分化严重。苏州本土企业虽然在近年来发展程度很快,但是其自主科研能力较差。本土企业集中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同时规模也较小。因而本土产业拥有的科研开发技术极少。另一方面,在电子通讯等先进技术方面,存在着外资垄断的现象。苏州严重依赖于外资,本土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发展受阻。在苏投资的外国出口加工企业对技术等知识产权的控制非常严格,其关键技术人员也往往来自国外,因而大大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
4.1.3 苏州提高利用FDI质量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外资利用中注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分布中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性行业之间的平衡。逐步改善FDI中制造业重工业比重偏大的现状。制定相关的外资准入规则,对高耗能、低技术的行业设置准入限制,以提高流入苏州外资的质量,充分利用FDI促进苏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分布。
第二,应当鼓励本土企业的发展,以改善地方经济对外资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如果区域内外资过于集中和强大,就会增加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因此必须花力气发展本土配套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让本土企业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在引进外资时,应当考虑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选择
15
性的引进外资;鼓励外资企业的出口加工品增加本土企业的附加值、延长出口加工品的本土企业的生产链条;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鼓励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本土企业对核心技术、科研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掌握。由于外资对部分技术的垄断,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的都是成熟性技术,所以本土企业不可能通过技术转移来获得最先进技术和实现技术赶超。所以,必须要实现本土企业的自我创新,减少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如鼓励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培养本土的技术人员以促进企业创新,政府通过项目审批来控制引入外资的技术水平等。
4.2 盐城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对策思考
4.2.1 盐城的相对优势分析
虽然目前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盐城在FDI也显示出了自身所具备的一些良好条件。
第一,盐城的生产成本较低,人力资本、水电费和土地使用费用相对而言都不算高,不少进入盐城的外资正是看中了这点。在投资过程中,外资企业往往会优先选择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利用这些地区较低的生产成本以增加企业利润。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很多地区利用外资发展一般经历的过程。虽然这会使得该地区的发展一直滞后于FDI母国,但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政府对外资的政策鼓励,对外资进入没有很高的准入限制。不同于苏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盐城的起步很晚,因而对外资的要求往往也没有苏州严格。因为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苏州对外资的规模、性质等都有着一系列的规定,未达到要求的外资往往很难在苏投资。而处于外资引进初级阶段的盐城,对于外资的进入并没有相关的市场准入限制,相反的,来盐城投资的外资会得到政策等方面的优惠。虽然经历了两税合一,但在其他很多方面政府给予了补偿,所以并未影响盐城对FDI的吸引力。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