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
2
1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试试?”
“试试吧!”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不错,‘确实好多了’!”
2
1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解析]B将于老的做法解读为“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缺乏文本依据,从原文看,于老介绍“东垣老人”,一是基于人们不知道“东垣老人”是谁,二是于老的话,更多的是强调李先生的相貌,还是为了表达对李先生的崇拜,“卖弄自己见多识广”并非于老的本意。C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于老是一个比较娇气的人,一点小病就说自己“不行了”,因此他就诊前表现出来的病重状态符合他的娇气性格,结合他就诊后的表现,可以推断他只是生了点“小病”,但不能推断出他“没病”;另外,于老虽然娇气,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朴实的人,说他“装病”“为了博取同情”等,显然是对其性格特征的误解。D小说把以于老、老杨、杜老等为代表的古城平民,概括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则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和形象意义的误解。
2
1
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老杨、杜老等人都是晚上才聚集到诊所聊天的,而且他们各有职业,有做木匠的,有卖烧饼的,因此认定他们“生活闲散”“庸碌无为”是没有依据的;另外,小说塑造于老、杜老等人物形象,用意在于展现新时期到来后古城人民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看病吃药、诊所闲谈等,体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因此把这一平民群像理解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也不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
5.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解析]小说中,李先生是医生,于老是病人,因此李先生被于老一直仰仗的原因,首先是作为医生的特点,如医术与医德;但李先生与于老又不是一般的医患关系,于老一直仰仗李先生,还有基于李先生的家世和个性为人的理由。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李先生的出身与经历,二是李先生的医术,三是李先生的性格与医德。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5分,答出三个要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答:出人意料: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情理之中: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要概括小说结尾的情节内容,二是要分析结尾情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具体表现,三是要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发,分析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结尾写法艺术效果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