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某制药厂(奥利司他)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6:03: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XXX建设项目 报告书编号:九合职(预)〔2011〕Y0001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名称 理化特性/毒性 侵入人体途径 使用量及类防护措施分析 比检测情况 接触人分析结果 数 噪声 / 耳 他为产品,量性炭出没有设臵除大 尘器 产生环节多,减振、隔声、吸声措接触人主要危害因泵、风机等噪施,风机与空压机出数多 素 声大 口设消声器 (3S,4S)-3-己基-4-?(R)-2-(羟基十三烷基)?氧杂环丁-2-酮,N-甲酰基-L-亮氨酸、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无水硫酸钠等物质无毒, 不是主要危害因素。同时,该项目设备保全人员3人只进行设备维护,焊接作业少,大修外包给专业维修公司,因此,尽管焊接过程中可能接触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电焊烟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但不应视为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5.4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危害 5.4.1粉尘

吸入的粉尘颗粒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增加,从而阻留更多粉尘,久之则酿成肥大性病变,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最终造成萎缩性改变;粉尘产生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沉着于皮肤的粉尘颗粒可堵塞皮脂腺,易于继发感染而引起毛囊炎、脓皮病等;作用于眼角膜的硬度较大的粉尘颗粒,可引起角膜外伤及角膜炎等。某些粉尘可能是变应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炎症和间质性肺炎等。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使肺组织逐渐纤维化改变,称之为尘肺。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紧等症状,最终因肺丧失换气功能而导致死亡。目前,世界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根治方法,一旦患上尘肺,疾病将伴随一生。尘肺虽不能治愈,却完全可以预防。只要将环境中的粉尘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就可避免尘肺病的发生。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定的其他粉尘的PC-TWA为8mg/m3(总尘),活性炭粉尘的PC-TWA为5mg/m3(总尘),粉尘的超限陪数为2。

第17页共45 页

XXX建设项目 报告书编号:九合职(预)〔2011〕Y0001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5.4.2物理因素 5.4.2.1噪声

该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为机械性噪声及流体动力性噪声。主要噪声源包括风机、泵类、离心机、粉碎机、发电机、制冷机组、纯水制备机组等。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也就是早期人体生理性改变属可逆性,而长期接触引起的病理性变化则形成不可逆的疾病。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特异性(听觉系统)、非特异性(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消化道系统生殖系统)和特殊危害。噪声干扰会使人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在生产场所由于噪声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及声音,容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称之为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是《职业病目录》卫发监发?2002?108中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的噪声职业接触限值见表5-3,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设计要求见表5-4。

表5-4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5d/w,=8h/d 5d/w,≠8h/d ≠5d/w 接触限值dB(A) 85 85 85 备注 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 计算8h等效声级 计算40h等效声级 5-5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设计要求

地点名称 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 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 主控室、精密加工室 噪声声级dB(A) ≦≦75 ≦≦≦60 ≦≦≦70 功效限值dB(A) ≦≦≦55 5.4.2.2工频电场

第18页共45 页

XXX建设项目 报告书编号:九合职(预)〔2011〕Y0001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工频电场是由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及各种用电器所产生的一种极低频电磁场。我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使用50Hz为工作频率 ,而西方一些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 )采用60Hz。长期接触对人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为:频率50Hz,电场强度为5kV/m。 5.4.3化学毒物

该项目涉及的化学毒物的健康危害见表5-6。

表5-6 化学毒物的健康危害

名称 甲醇 理化特性 熔点-97.8℃、沸点64.8℃、闪点11℃;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 侵入途径及其健康危害 高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熔点-95.6℃、 沸点属低毒类;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68.7℃;无色液体,长期接触可致周围神经炎。吸入高浓度本品出易挥发,有微弱的特现头痛、头晕、恶心、共济失调等,重者引起殊气味;不溶于水,神志丧失甚至死亡。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性。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出现头痛、头晕、乏数有机溶剂;可通过力、胃纳减退,其后四肢远端逐渐发展成感觉呼吸道、皮肤和消化异常,麻木,触、痛、震动和位臵等感觉减退,道吸收。 尤以下肢为甚,上肢较少受累。进一步发展为下肢无力,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及运动障碍。神经-肌电图检查示感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熔点-108.5℃、沸点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65.4℃、闪点-20℃;激、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无色易挥发液体,有能引起肝肾损害。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类似乙醚的气味。溶激性。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因脱脂作用而发于水、乙醇、乙醚、生皮炎。 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熔点-114℃、沸点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108;稳定;无色或微出血,气管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长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鼻的酸味。 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熔点318.4℃、沸点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1390℃;白色不透明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固体,易潮解;易溶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于水、乙醇、甘油,和休克。 接触限值 PC-TWA:253 mg/mPC-STEL:53 0mg/m皮 正己烷 PC-TWA:103 0mg/mPC-STEL:13 80mg/m皮 四氢呋喃 PC-TWA:303 0mg/m超限陪数:1.5 盐酸 MAC:7.5 3mg/m 氢氧化钠 MAC:2 3mg/m 第19页共45 页

XXX建设项目 报告书编号:九合职(预)〔2011〕Y0001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名称 三苯基磷 理化特性 不溶于丙酮。 熔点79~82℃、沸点377℃、闪点180℃;白色结晶。有毒,具刺激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剧毒的氧化磷烟气。 侵入途径及其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 对眼、上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有神经毒效应。急性毒性:LD50:700 mg/kg(大鼠无 经口),LC50:12167mg/m3,4小时(大鼠吸入)。 美国TWA:1040 3mg/m;STEL:1300 3mg/m PC-TWA50m3 g/mPC-STEL403 mg/m异丙醚 熔点-85.9℃,沸点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刺68.5℃,闪点-12℃;激性。接触后能引起恶心、头痛、呕吐和麻醉无色液体,有类似乙作用。皮肤反复接触,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醚的气味。 低毒类。国内未见本品急慢性中毒报道。国外熔点-13.2℃ ,沸点的急性中毒多系误服引起。吸入中毒表现为反197.5℃;无色、无臭、复发作性昏厥,并可有眼球震颤,淋巴细胞增有甜味、粘稠液体。 多。有刺激性。 橙色油状液体,无臭。熔点2.4℃、沸点75.5℃。相对密度无毒 1.027。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不溶于水。热稳定性较强 熔点142℃ 无毒 乙二醇 偶二酸异酯 氮羧二丙无 N-甲酰基-L-亮氨酸 无 熔点884℃; 白色、无无水臭、有苦味的结晶或基本无毒;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LD50: 硫酸粉末, 有吸湿性;不5989 mg/kg(小鼠经口) 钠 溶于乙醇,溶于水,溶于甘油。稳定 三苯基氧纯白色结晶粉末,能溶磷 于醇和苯,微溶于热水,呼吸道、皮肤 有刺激性 二异丙基C8H16N2O4,分子量204.2 联亚氨基无资料无 二碳胺 减肥药。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它通过与胃和小肠腔内胃脂肪酶和胰常温下为白色或类白脂肪酶的活性丝氨酸部位形成共价键使酶失奥利色粉未,不溶于水,活而发挥治疗作用,失活的酶不能将食物中的司他 溶于氯仿,易溶于乙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水解为可吸收的游离脂醇 肪酸和单酰基甘油。未消化的甘油三酯不能被身体吸收,从而减少热量摄入,控制体重。 无 无 无 6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6.1选址

选址职业卫生检查见表6-1。

表6-1 选址职业卫生检查表

第20页共45 页

某制药厂(奥利司他)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ftaq43m644ddq243gw0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