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各个地区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天水方言主要包括秦城北道话、清水话、秦安话、甘谷话等。本文主要以普通话为基准,通过其与甘谷话的对比来浅析一些甘谷方言的特点。现在我就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展开说明。一是语音方面,甘谷方言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二是在词汇方面,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石,精彩的句子往往是来源于绝妙的、恰到好处的词汇。三是语法方面。主要从实词、语气词、以及助词三方面加以叙述。
关键字:甘谷方言 语音 词汇 语法 歇后语
我们可以作一个这样的比喻,我们的中国像是一颗茂密的大树,我们每个地区是这棵大树不同的分枝,虽然我们属于同宗,但每个树枝都有各自的特色。而普通话就是这棵大树的主树干,将各个树枝连接起来。这棵大树要有每一条枝叶的繁茂,就需要这条主树干为每个部分输送营养,当然,每一条枝叶繁茂了,这个大树就茂盛了。
人们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就像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当然也有着各自不相同的方言。当然,为了发展,我们都用普通话来交流,沟通。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提出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各个地区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天水方言主要包括秦城北道话、清水话、秦安话、甘谷话等。本文主要以普通话为基准,通过其与甘谷话的对比来浅析一些甘谷方言的特点。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 104°58 至 105°31 ,北纬 34°31 至 35°03 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 60公里,东西宽49 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61.2万人。据《甘肃通志 舆地志》记载甘谷“扼关辅而通玉门,接径原而控蜀汉,孔道之繁难,陇右之要区也。”甘谷话在区域分布上主要是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包括天水市甘谷县全境,武山县、秦安县部分地区,定西市通渭县的部分地区。而甘谷话是种比较特殊的方言,似乎与周围很多地区的方言格格不入,词语奇特,语速又快,使得即使是本省人,也常常听不懂。从语
言的特点来看,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甘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北方言,属中原官话陇中方言片。
现在我就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展开说明。
一、语音方面 甘谷方言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在这一方面,主要从元音和韵母、辅音和声母以及声调三部分详细解说。 在元音和韵母上,前鼻音韵母的发音普遍存在着鼻化元音的现象,少量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通过。对于元音a、o、e、i、u、ü的发音,是有别于普通话的。a在甘谷方言中的发音位置比较靠后,几近于英文单词“pop”中“o”的发音。例如:爸爸、妈妈等词中a的发音。元音字母“o”的发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普通话相同的,另一种却又相近于“e”。如传播(bē)、簸箕(ba)、摸(ma)、佛(f?)等等。“e”的发音和普通话是一致的。“i”和“u”的发音和普通话相似,有一点不同就是,作为方言发音时,上下牙齿咬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会出现“e”和“i”的混读,例如:“日”的读音同于“热”,为“re”,而“这”的读音却变成了“zi”。
在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鼻音韵母(an、en、ang、eng),对于“en”和“eng”一般是没有区别的,基本上将所有的“eng”读作“en”。例如:翁(wēn)、蹦(bēn)、疼(tēn)、等(),鹏()等等。同时,“o”和“ou”“”“”,在单独读“o”时把它与“ou”“ao”相互混淆,与声母相拼时,又将它与“uo”相互混淆。另一个很严重的误读是前鼻音“n”和后鼻音“ng”,普通话语音中前鼻音韵尾“n”和后鼻音韵尾“ng”分的很清楚,可是在方言中,区分这两类鼻韵尾却存在很大困难。天水方言甘谷话中主要是把“en—eng”、“in—ing”、“uen—ong”、“un—iong”这几组鼻韵母相混,一般情况是把后鼻音“eng”、“ing”、“ong”、“iong”误读成前鼻音“en”、“in”、“uen”、“un” ,例如,“熊”常常被误读做“xun”,“农”字常常容易被读作“lun”。同时,也存在把鼻音韵母“ong”和“ueng”相混的情况,还有把“ei”、“uei”误读为“ai”和“uai”,例如“北”经常被读作[bai]。 在辅音和声母上,可以从其七组发音部位来分析:(1)双唇音b、p、m。在甘谷方言中, m和b偶尔会有混淆的现象,如:“把”这个字一般读作mǎ。另外,将一部分不送气的音读成了送气音。b---p,例如:“病”字的发音变成了“ping”,(2)唇齿音f,f的发音和普通话是一致的。(3)舌尖前音z、c、s的发音和普通话是一致的。(4)舌尖中音d、t、n、l,在这一组中,不容易区分的是n和l,一般是将“n”发音等同于“l”。例如:“脑”字的发音与“老”字相同,变成了“lao”,“难”字的发音也一同“兰”,变成了“lan”,“努”的发音也同“路”,变成了“lu”。并且声母系统中没有前鼻音n。(5)舌尖
后音zh、ch、sh、r普通话中以舌尖后音zh,ch,sh为声母的字,大部分都读作相应的z,c,s。例如:“枝”字的读音同于“资”,为zi。“是”的读音同于“四”,为si。“迟”字的发音同于“词”,为ci。(6)舌面音j、q、x,一般将不送气的音“j”读成送气音“q”,例如,“净”字的发音变成了“qing”。(7)舌根音g、k、h、ng,也会部分的出现将不送气的音读成了送气音,g----k。“跪”字的发音变成了“kuai”,但是“块”仍然读作“kuai” 。像“鞋”“ 巷”“ 瞎” 等音节声母读为h,分别为“hai”“hang”“ha”。(8)v 是唇齿浊擦音,只限与单元音 u 相拼,但物除外,实际音值为wo,为零声母音节。声母方面,会出现“t”和“q”的混读,例如,“天”的发音如同“谦”,为“qian”,“铁”的发音如同“且”,为“qie”.还有,普通话声母n,l,后有ei韵母的,一律将韵母变为uei,如“雷”,“累”,“内”等字,发音都为luei,和nuei。最后,从声调方面来看,阴平(31):诗方天田梯衣灯初高边开国笔没药陆;阳平(24):时题锄曹雄床平寒难云龙白读局唐拳;上声(53):使体椅等末古走好有纸短展暖米远丑;去声( 44):事士试世替好弟意凳四汉救见院旱健。在甘谷方言中,ā、á、à,大多数情况是将三声变成四声,如:“母”一般读作四声,为“mù”,“软”一般读四声,为“ruàn”。
甘谷方言的声调特点:(1)古平声清声母字,今普通话是阴平,甘谷方言也是阴平;古平声浊声母字,今普通话是阳平,甘谷方言也是阳平;(2)古上声清、次浊声母字,今普通话是上声,甘谷方言也是上声;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古去声字,今普通话是去声,甘谷方言也是去声;(3) 古入声清声母字,归入今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声调中,在甘谷方言中,全部为阴平;古入声次浊,今普通话为去声字,在甘谷方言中为阴平;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普通话为阳平,在甘谷方言中也为阳平。甘谷方言的声调比甘谷方言的声母、韵母更具普遍性的语音要素,方言声母不同于普通话的声母,声调性质及对应规律仍然符合甘谷方言声调的一般性质和同普通话声调的一般对应规律,即声母不同,调性调规不变;韵母与普通话不同,声调对应的规律不受影响,即,韵母不同,调性调规不变。
二、在词汇方面 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石,精彩的句子往往是来源于绝妙的、恰到好处的词汇。试举一例,在甘谷方言中,对于“看”这个词,有多种表达,大概掠过一眼,叫“kan”,仔细的观察叫“rao”,仔细观察并两手托腮的出神,不加思考叫做“cou”。还有一个专属于甘谷话的词“yàng”,它表达的意思类似于“嗯”,但是也有所不同,“yàng”在甘谷话中表示“强烈的赞同”,一般,他后面往往可以紧跟“就是”这个词,表示对前者话语的赞同;而“嗯”只表示简单的“应承”,不包含赞同色彩或者是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不是很明显,以上只是个简单的例子,下面展开叙述一下方言词汇的特征。
1.名词。
(1)称谓 男人叫做男人家,妇人谓之婆娘家;年老则称老汉,老婆子。小伙子叫少年家,姑娘叫女子娃或者女孩儿。孩子叫碎娃娃,表示亲昵就叫命命。婴儿叫月娃儿或毂转儿(gu [zu] anz),父亲或伯父叫大大,父母以上长辈通称之老家。夫妻互不称名,谓夫为掌柜的,妻为屋内(念lai)的,谓他人的老婆为xx的婆娘。岳父母谓之丈们大,丈们娘(念nia);当面称姨父、姨娘。母之姊称姨娘,妹称阿姨。舅舅也叫阿舅,舅母叫妗子。连襟谓之挑担。夫之父谓之阿公,母谓之阿家;妯娌谓之先后(念如“宪 )。儿子谓之后人,第一个孩子谓之头授子, 最后一个谓之老生胎(一般指父母年老之后有的小孩)。外孙戏称磨镰水。
地主富户叫财东,也叫富汉!穷人叫穷汉家、穷人家。长工叫人手;短工叫搭主儿的。雇用来做饭的妇女叫饭倌,也叫锅上家。交易场所中的说合人叫牙子;买卖房屋土地的介绍人叫地媒(qi mai)。不懂装懂的叫假在行(hang),也叫假机骨,半瓶水,假盖盖子、半吊子。脾性古怪,不可捉摸的人叫“难言也”。流氓或不务正业的者叫光(念上声)人(guang ren)。小偷叫贼娃子,扒手叫绺娃子,诈骗都叫骗子手。工匠,在“匠”上冠以各自行业,如木匠,铁匠等;当面泛称“师”,如张师、王师等。瓦工叫泥水匠,烧制砖瓦的和瓦匠。糊裱、捏塑、彩画、做纸贷的,通称画匠。武艺高强或精通某种技艺的称把戏。演员叫戏子,杂技演员叫耍把戏的。外地人称外天人,落户的谓之客邦,贬称外来户儿等。
(2)身体、疾病、医疗 头叫多脑(de lao ),人老顶秃叫歇顶。眉毛叫眼眉眉(mi),睫毛叫眼眨(za)毛。 耳朵也叫耳瓜子。(耳念[ru])。嘴唇叫口皮子。门牙长而向外倾斜的叫茄牙。儿童七、八岁换齿叫序(本作龀)牙子。
颧骨叫胭脂骨。肩叫胛骨。臂叫胳膊(bai);臂长(短)叫梢膀长(短)。胳肢(逗笑)叫胳驴娃儿。拳叫槌,也叫槌头子。胸膛叫腔(念kang)子。 肚脐叫婆脐眼。(脐有时念为pi) ,屁股叫屁眼,也叫尻(gou)子,膝叫磕膝盖。小腿叫干腿儿。踝骨叫脚骨拽([zu] ai)子或脚靶骨。辫子叫髦角(man ge )子。绾起来的发髻名曰“缵缵”(zuan zuan)。
老病治疗不愈叫老灾。拉肚子叫跑肚。发疟疾叫颤摆子(zhan bai zi)。肺病旧称痨症,也叫细病。患牛痘叫当花儿。癔病叫毛鬼病。 邪祟叫踳气,禳解踳气叫。会念咒语踳气的叫送匠、擦踳气的。依托神鬼治病的女巫叫神婆儿。
(3)衣食住行、日常生活 衬衣,旧称汗褟儿(hantazi)。棉上衣叫裹肚儿,棉外褂叫巩身儿。中山装之类统称制服。偏襟棉背心叫引膀儿;对襟的叫架架儿,寿衣叫老衣。衣袋及布口袋之类小者都叫装装儿;布袋长而细者叫长装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