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心理学2011整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7:41: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 ●绝收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吃了糖之后接着吃柑橘,会觉得酸”;“吃了苦药之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3)感觉相互作用 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牙疼会因为强烈的嗓音而更加厉害”;“用凉水擦脸会提高视觉的感受性”

3、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4、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人总是把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选择性 同时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但我们总是从中选择出少数事物来,作为知觉对象

(3)理解性 人在感知事物时候,总是根据过去获得知识和经验理解当前所知觉对象

(4)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相对的保持不变

5、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强度律 作用于感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的清听的明。

(2)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

1

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3)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4)组合律 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要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6、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1)有意性不断增强;(2)精确性不断提高;(3)概括性逐渐增强 7、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任务和观察方法 (2)观察中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3)观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强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记忆的种类

(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过,7±2)、长时记忆

(2)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3)根据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记忆及其品质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记得快)、持久性(记得牢)、准确性(记得准)、备用性

3、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过程的规律:

(1)遗忘及其进程:艾宾浩斯 无意义音节 重学法(又称节省法) 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奥苏泊尔)、动机说(弗洛伊德)

2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①明确记忆的任务和目的,理解地进行识记

②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比如直观形象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

(2)合理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对学习材料的复习应该及时;②分散复习,有助于减少不同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避免长时间学习造成的疲劳;③复习方式多样化,采取练习、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④适当过度学习(150%)

(3)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回忆或再认的线索,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类型

(1)根据想象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程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梦)

(2)根据新颖性、独创性的程度,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动力和想象的情感 (2)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4)结合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人生经历,增加感性知识。 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1、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者答案的数目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思维的品质

3

(1)敏捷性 指一个人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也就是说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犹豫。

(2)灵活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变通性,使人从固有思维中解脱出来

(3)深刻性 透过表面现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4)批判性 有主见、客观的评价事物 (5)独创性 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3、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概括和系统化—抽象和具体化

4、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其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想的多)、

变通性(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和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超出常规的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

4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2011整合版 的文档
教育心理学2011整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fuyg4ouaw4x67j2puq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