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Vlog+新闻”在主流话语传播中的特征分析
作者:尹冠琳
来源:《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10期
摘; 要; “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冲击和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特征和功能性满足。文章以“康辉”和“大漠叔叔”的Vlog视频为例,分析这种新型报道模式的传播特点,提出只有在Vlog方式包装之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才是取胜的关键。
关键词; Vlog;新闻;康辉;央视
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07-03
从2018年4月国内媒体最早推出的《CGTN博鳌行Vlog》到2019年两会Vlog报道热潮席卷全国主流媒体信息公共平台,“Vlog+新闻”的视频数量呈几何式增长,其中一些热门作品形成了爆炸式的传播效果,更是引发了传媒学界和业界的关注讨论。“康辉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11月9日在央视官博一推出,就立刻登上了微博热搜,带来了高话题热度与巨额流量。而海南儋州公安局抖音账号发布的一条真实记录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的Vlog在两天时间内就获得了6 500万次播放,超过300万网友点赞。
在“媒介融合”催生出的新传播生态系统下,“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冲击和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又因叙事者的主流媒体或政务部门身份,新闻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加入社会化媒体的表达方式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特征。 1; 后台前置的情景化叙事,易于打造热门视频
按照戈夫曼对传播情景做出的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即表演区域,在传统视频新闻中,新闻内容场景主要是新闻议题本身,是制作给用户期待看到的包装好的新闻。而在很多“Vlog+新闻”中,把原本后台准备的一些场景和信息展示到了前台。如康辉Vlog中,“新闻联播”里正襟危坐、严肃专业的主播突然自己手持自拍杆,给大家一一展示自己的旅行箱、办公室和采访过程等受众不熟悉又好奇的场景,同时也有意安排穿插了所报道新闻事件本身的一些信息。这种后台前置的情绪化叙事方式,即把主播记者们后台准备采访的场景公布在前台,不但拓展了新闻背景,满足了受众的更多信息期待,也使受众改变了对央视的刻板印象,让受众能够在一种较为放松的情绪里观看时政新闻,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康辉的第一支Vlog发布后,当天信息量就达到16.4万条。其后基本日更了一共7条系列作品,高产出使公众保持了较高的新鲜度和讨论的持续度。在微博平台上,#康辉这次Vlog发音对了吗#、#康辉自嘲是自拍菜鸟#、#康辉在大会外交最前线#等话题引发了约12.95亿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