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语文专题二《道德经》与道家思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4 7:49: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彭 书 雄

专题二:《道德经》与道家思想

·理解《道德经》一书的思想体系及主要内容

·以《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为线索,导读部分章节,尤其是重点导读教材所涉及的篇目《老子》五章及涉及老子思想的篇目《大自然在反抗》等。 ·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内容导入: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大家在中学阶段已学过了《论语》、《孟子》、《庄子》(秋水、逍遥游、庖丁解牛)、《列子》(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孙子》(谋攻)、《墨子》(公输、非攻)、《荀子》(劝学)、《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滥竽充数)等篇目,但对于《老子》即《道德经》的内容,中学未能涉及,这主要是由于老子思想的深奥难懂所致,故在大学阶段,我们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子》,以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文明智慧的理解,这是作为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因为《老子》也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的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大自然乃一有机整体,人只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理应顺应自然,亲和自然。我国古代的山水画时或以墨写意,其中几点人物,悠然陶然于于山万壑之中,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山水诗和山水游记则往往寓情于景,借笔下的花鸟草木、云烟光色,寄托对山水自然的亲切向往和由衷爱恋,欣然怡然于人与自然的精神会通。这些水诗画,显示了生命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交契,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精神。

自人类从野蛮的隧道步入文明的门槛,就开始与它原先所紧密依存的自然世界日益隔离疏远。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着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急剧提升,随心所欲、狂妄自大、主宰—切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开始泛滥。肆意攫取资源,任意破坏生态,无休止地进行核试验和军备竞赛等等行为,正在把人类自己不断推向大自然的对立面,而陷于资源匮乏、生态恶化、气候失常的生存困窘和思维机械、人性扭曲、心态失衡的精神危殆。世界环保运动的创始人蕾切尔·卡逊警告说,大自然必将对此进行反抗和报复。人类这才有所警觉,才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能耐作检讨反省,才重新向自然皈依。

人与自然能否和睦相处,同存共荣,与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不仅关系物质,而且在乎精神。有人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有人认为,人类的理想生存状态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也有学者强调,美是个体自由在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中的实现。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意旨却与我国古代山水诗画的精神指向契合,都崇尚天人合一,都追求生命的真正自在。

危害自然,即使有上帝也不能拯救人类;亲和自然,人类门自已就能拯救自己。

1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天人关系的著作之一。老子思想对于修正现代文明的弊端,匡政人类的错误行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老子其人其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是儒学,枝叶是佛学及其它,根系是老子的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之所以参天发达,全在道家文化的滋润,根系的发达所致。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五千言的《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最多的作品,很多人正是通过老子才了解古老的中华智慧。但老子其人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原始的记载不仅语焉不详,且有多位真假“老子”存世,成为一桩至今也未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公案”。最早较全面地记载老子生平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篇迄今为止最长的一篇老子传记也是一本糊涂账。

关于老子的情况,司马迁在《老子传》中只作了简单的交待:“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尔,字【伯阳,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其中司马迁提及的可能是《道德经》作者的“老子”有三位,一是李耳,字聃。司馬遷認爲李耳就是老聃。後來有些人因爲覺得《老子》中的有些思想像是戰國時期的東西,於是就發揮想象,說李耳與老聃是兩個人:老聃是春秋末期的人,李耳則是戰國時期的人,《道德經》衹能是戰國時李耳作。其實,我們不能因爲《老子》書中夾雜了一些後人增補的材料,就把全書的時代後移。二是老莱子。《老子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因此有人以爲老萊子就是老聃。其實不對。老萊子另有八九十歲“綵衣娱親”的故事,夫妻隱遁入深山的事。《史记·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顯見是兩人而不是一人。三是周太史儋。孔子死後129年方有太史聃见秦獻公預言未来之事。老聃年纪比孔子大,他如何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又摇身一變为太史儋而去見秦獻公呢?所以太史儋不可能就是老聃。清代的畢沅由於聃、儋二字同音同義就作出判斷说老聃與太史儋是同一個人,這是把文字和客觀事物混爲一談。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最多的是李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任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相当于周朝负责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吏。他长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的言行给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对老子的学问充满敬仰之情。面对周王朝的衰亡,老子向西边隐退,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方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显然这是汉初流行的老子传说。梁启超认为这段话是神话。

“关于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一般科学家认为150岁。有许多学者认为150岁也不是人的寿命极限,因为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多是患病而死,真正尽其天年的‘无病而终’的所谓生理死亡,却极为罕见。文献上记载最高寿的老人,有高达195岁的”(傅连暲著《养身之道》)。根据逻辑推理,文献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几岁,也就无法推翻它,因为这不是不可能的。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也是比较好的版本。

《老子》有三个版本系统,一个是传世本的《老子》,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德真经注》为通行本。二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丙本。三是1993年在湖北荆

2

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老子》版本,有甲、乙、丙三组。这三个系统关系如何,未有定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总纲领,《老子》一书的命名:書名,以人名書为《老子》;以內容名書为《道德經》、《道德真經》(唐);以字數名書为《五千文》。在形式上,《老子》是一部哲理诗,句式大多比较整齐且基本押韵。内容上它既是一部抽象程度很高而涵義又很廣泛的哲學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尚柔”是其主要特征。由於老子是由貴族下降爲自由民的,所以,其書中既有消極、愚民的東西,又有憤世嫉俗、反抗壓迫、向往自由的一面。其哲學體系中,既有唯心主義的東西,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天道觀),且充满着樸素的辯證法。

《老子》文章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它使用韵文形成,长短相较,节奏感强,但不是优美飘逸的那种,而是辛辣老到的那种。它所使用的是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读者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结果,是用极精约的文字表达精深的思想。所以用字极精、极准,字字千钧,力透纸背,有时甚至给人一种骨折心惊的感觉。

《老子》一书,以短短的五千言,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语言,实属罕见。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81章);“无为而无不为”(37章);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藏”(58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0章);“出生入死”(50章);“有无相生”(2章);“上善若水”(8章);“宠辱若惊”(13章);“长生久视”(59章);“抱怨以德”(79章);“大器晚成”(41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3章)等。

二、关于老子的几则传奇故事。

(一)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 “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

3

不顾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 “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二)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逗;“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主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椎而自行,日月无人然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 “水有何德?”

4

大学语文专题二《道德经》与道家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g6yu28jl36h1tx45ff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