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和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
1.产状平缓,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褶皱,或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
2.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较多断层,或局部有小规模的褶曲及倒转。
(三)复杂构造。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很大,断层发育,有时受岩浆岩的严重影响,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主要包括:
1.受几组断层严重破坏的断块构造;
2.在单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
3.紧密褶皱,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
(四)极复杂构造。含煤地层的产状变化极大,断层极发育,有时受岩浆岩的严重破坏,很难划分出正规采区。主要包括:
1.紧密褶皱、断层密集; 2.形态复杂的褶皱,断层发育; 3.断层发育,受岩浆岩的严重破坏。
第十二条 煤层稳定性以煤层变化规律和可采性划分,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确定。
(一)煤层稳定性定性评定。
1.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2.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
5
结构简单至复杂;有2个煤类。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及煤质变化不大。
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有3个或3个以上煤类。主要包括:煤层厚度变化很大,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一般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不规则;难以进行分层对比,但可进行层组对比的复合煤层。
4.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零星分布;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且层组对比也有困难的复合煤层。
(二)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
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参照指标见表2-3。
表2-3 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
煤层 薄 煤层 中厚煤层 厚 煤层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辅助指标 25%<γ≤35% 0.95>Km≥0.8 0.95>Km≥0.85 不稳定煤层 主要指标 0.8>Km≥0.6 40%<γ≤65% 50%<γ≤75% 极不稳定煤层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主要指标 Km≥0.95 γ≤25% γ≤25% Km≥0.95 γ≤30% Km≥0.95 0.95>Km≥0.8 25%<γ≤40% 30%<γ≤50% 辅助指标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35%<γ≤55% 0.8>Km≥0.65 0.85>Km≥0.7 Km<0.6 γ>55% γ>65% Km<0.65 γ>75% Km<0.70
煤层可采性指数Km计算方法:
n'Km?n (2-1)
式中:Km——煤层可采性指数;
6
n——参与煤层厚度评价的见煤点总数;
n'——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
数。
煤厚变异系数γ计算方法:
S???100% (2-2)
M S??(Mi?1n1?M)2n?1 (2-3)
式中:?——煤厚变异系数;
M1——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层厚度,m;
M
——煤矿(或分区)的平均煤层厚度,m;
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数; S——均方差值,m。
第十三条 基建煤矿移交生产后,应在1年内进行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编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A,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第十四条 一个煤矿原则上只评定划分一种地质类型,但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等有明显分区规律时,可分区、分煤层划分地质类型。
第十五条 煤矿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7
第二节 煤矿地质基础资料
第十六条 煤矿必须备齐下列区域地质资料和图件: (一)矿区内的各类地质报告; (二)矿区构造纲要图; (三)矿区地形地质图; (四)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五)矿区主要地质剖面图。
第十七条 煤矿必须备齐下列地质资料及图件: (一)地质勘探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建矿地质报告和生产地质报告等;
(二)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三)煤矿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 (四)煤矿煤岩层对比图;
(五)煤矿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和立面投影资源/储量估算图);
(六)煤矿地质剖面图;
(七)煤矿水平地质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的多煤层煤矿);
(八)勘探钻孔柱状图; (九)矿井瓦斯地质图; (十)井上下对照图;
(十一)采掘(剥)工程平面图(急倾斜煤层要绘采掘工程立面图);
(十二)井巷、石门地质编录;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