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食盐与沙的方法,再让学生阅读了解课本中的分离方法,最后以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过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教学安全,我并没有让学生自己亲手完成全部的实验操作,是本节课教学的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我将逐步让学生掌握此类实验的完整实验过程,真正将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类型,橡皮泥、纸变化前后的相同与不同。 2.回顾水的三态变化,并能将其与橡皮泥、纸的变化类比,总结其中的规律,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比较橡皮泥、纸与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
橡皮泥、纸、剪刀、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橡皮泥,并将其捏成各种形状。提问学生: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3.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注意过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的?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 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改变橡皮泥进行观察。
(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并提问: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它们还是橡皮泥吗?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2.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将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或者小动物,只有形状、体积、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它们仍然是橡皮泥。 3.改变纸进行观察。
(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并提问:用纸做成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它们还是纸吗?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4.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将纸裁剪、撕扯和折叠后,它们仍然是纸,只有形状发生变化。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学习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1)教师提出问题:在橡皮泥变化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2)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2.学习纸发生的变化。
(1)教师提出问题:在纸变化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2)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纸发生的变化。 3.学习水发生的变化。
(1)教师提出问题:在水变化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2)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发生的变化。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比较橡皮泥、纸与水的变化”记录表。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将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的方法。 【板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橡皮泥 纸 水 【教学反思】
我们做了什么 做成各种东西 裁剪、撕扯、折叠 加热、冷冻 它们的变化 形状、颜色、体积发生变化 形状发生变化 形态发生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是 是 是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学生无事可做。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第二单元
1.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感受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