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误人子弟。
有人把写过的教案又捡起来,说下次讲时备课省事了。因为是传统课文,教案就能一劳永逸吗?传统课文一般是不变的,但授业对象都是年年在变化的,教法上也应当不断创新,“因材施教”是首当遵循的教学原则。况且一篇教案,只能随着教师思想认识逐步深化,才能不断飞跃到新的高度。如科普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以前我们只注意小蝌蚪和青蛙的生理特征,把它作为一篇纯科普文章讲解学习,学生学到的也只是纯自然科学知识,人文体验,情感熏陶往往学生的收获是很小的,甚至是没有的,其实只要稍微一留神,我们就会发现它暗含的人文因素,标题是小蝌蚪找妈妈,而不是小蝌蚪找青蛙,它的人文思想就是渴求母爱,寻求母爱,小蝌蚪是那么羡慕在母爱呵护下成长的小朋友,它坚持不懈,千辛万苦,执着地寻找,找错了也不气馁,终于找到了妈妈,找到了世间最令人向往、陶醉、幸福的母爱。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学生对母爱的珍惜,对母亲的热爱。
有人用读和背的老办法解决传统课文教学。这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是因为传统课文长期作为应试的焦点,指挥棒的导向客观上使教师迫于无奈。诚然,读和背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要学生读好、背好,确实能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读好,是需要教师指点的;背好,则又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的。况且,
传统课文对于教师来说是熟悉的,但对学生来讲是生疏的。如果我们老师能够讲得精炼,导得有趣,能在学生疑点处画龙点睛加以引导,那学生也就想背了,会背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传统课文时,还能付之于新的教学思想,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定会获得更过的情感体验,课堂效益一定事半功倍。 有人认为只有传统课文才有讲头,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中,相比起来,往往认为新选进来的课文没啥讲,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小组合作交流基本上可以弄清一二。再者说,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们面对全新的教材确实不知该怎么讲。诚然,传统课文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精选出来的,多少人为之深入研究,有讲头也是实际情况。但讲多少,尺度如何掌握,新课标如何要求,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哪些,我们教师心中应该有数,不要过多地旁征博引,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云里雾里,如坠烟雾,不知所措。
总之,传统课文在教法上应当“更上一层楼”,不断推陈出新。要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获取更多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