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B 史实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C 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D 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答案】C
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 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 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D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结论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年苏联成立,AB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答案】C
2011年题组
1.(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答案】D
2010年题组
1.(2010·重庆文综·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答案】B
2009年题组
1.(2009·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2009·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B
3.(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战期赖,因主义的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D
2008年题组(备注:无) 2007年题组(备注:无)
二、主观题
1.(2013·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2)题材料摘自《斯大林选集》,所以答案应该出自斯大林上台后,材料中斯大林强调不靠外,因此从国内考虑,再结合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答题;
【答案】(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2.(2012·山东文综卷·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