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 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评析】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因而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土壤动物,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益虫的保护意识,连接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5.做肥料袋。
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教师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三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评析】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做一回“实验”。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评析】科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现代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对肥料袋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科学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培养学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4、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