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探索发现的情境和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活动 2.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 3.要组织幼儿交流和表达探索的结果 四、演示讲解法 (一)演示讲解法的含义 (二)运用演示讲解法的注意点 1.演示讲解必须突出重难点
2.演示所用的教具要便于观察,可做必要的辅助性标志
3.演示教具的动作要慢些,强调和突出具有启发思维意义的关键之处 4.语言要明确、简练、生动 5.要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实现数学教育目标为目的来选用教育方法 (二)要根据数学教育内容的特点来选用教育方法 (三)要根据年龄特点来选用教育方法 (四)要将多种教育方法综合使用 第二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具和学具 一、常用的教具和学具种类 (一) 实物类 1. 废旧物品 2. 自然物 3. 玩具 4. 生活用具 (二) 图片、卡片类 1. 图片 2. 卡片 3. 数字卡片 4. 式子卡片 (三) 粘贴、扦插类
1. 贴绒或磁吸 2. 插立 (四) 电教类 (五) 器具类 二、教具和学具的来源 (一) 收集 (二) 自制 (三) 购买添置
三、选择、制作、使用教具和学具的注意点 (一)选择、制作教具和学具的注意点 1.要针对目标
2.要考虑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识特点 3.要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 4.要讲究经济适用
(二)使用教具和学具的注意点
1.尽量“一物多用”,提高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效率 2.努力为幼儿与教具和学具之间的充分互动提供条件 3.要重视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作业布置】
1. 什么是操作法?运用操作法应注意什么?
2. 什么是游戏法?幼儿数学游戏有哪些常用类型?运用游戏法应注意什么? 3. 什么是启发探索法?运用启发探索法应注意什么? 4. 什么是演示讲解法?运用演示讲解法应注意什么? 5. 幼儿园数学教育常用的教具和学具有哪些种类? 6. 选择和制作教具和学具应该注意什么? 7. 在教具和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第四章
对应、分类、排序的经验与教育
【课时设计】12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集合、“1”和“许多”的关系、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序、对
应比较两组物体等教育活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意义。
2.掌握积累上述几种关系的数理逻辑经验,并学习相关的教育内容
及其要点。
3.能够根据相关内容和要求,对幼儿园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设
计和组织。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相关内容和要求,对幼儿园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设计
和组织。
【教学难点】对幼儿园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 【教学三基本】
基本理论:知道对应关系、类包含关系、序列关系、集合是蕴涵于
数学知识中的基本逻辑关系以及幼儿的相关认知特点;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以及设计和组织。
基本常识:知道积累上述几种关系的数理逻辑经验,对于幼儿逻辑思
维的发展和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知道相关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要点。掌握通过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序、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等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直观的层面上接触和感知物体的集合,获取相关的数理逻辑经验。
基本技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知
识必须进行逻辑思考,而幼儿进行逻辑思考需要一定的数理逻辑经验。能让幼儿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在协调一系列动作、将外部动作内化的过程中,积累上述几种关系的数理逻辑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集合的基础知识
一、集合的概念 二、集合的特点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 集合的表示法 四、 子集的概念
五、 蕴含在集合中的两面种关系
包含关系——对应关系
第二节 幼儿对对应、类包含和序列关系的认知特点(略)
一、 幼儿对对应关系的认知特点 二、 幼儿对类包含关系的认知特点 三、 幼儿对序列关系的认知特点 第三节 认识“1”与“许多”的教育
一、 教育内容和要求
区别“1”和“许多”
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学习将“1”和“许多”这两个词运用于生活 二、 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分“1”和“许多”
(二) 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和游戏,启发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3 例)
(三)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幼儿对“1”和“许多”认识
1. 通过寻找数量为“1”和“许多”的物体,加深对“1”和“许多”的
认识
预设的环境——自然环境————记忆表象
2. 通过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加深对“1”和“许多”的认识
第四节 物体对应的教育
一、 教育内容和要求 二、 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 相关联物体匹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