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请报告
地基承载力[R]可达18-25T/㎡。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1年8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某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相当于原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工程建筑考虑抗震按Ⅵ度设防。
项目所在地主要水源为雨水,主要为地表自然径流及溪沟排水,地表地下水相互补给,最后流入某江。地下水主要有三种: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则赋存在中砂及圆砾层中,水量一般,水位随季节性有所变化,与桃江河有水利联系,对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有一点的影响。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对砼无侵蚀作用。
本拟建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本拟建场地稳定,适合拟建建筑物的建设。
5.4 其他不利影响
从整个区域来看,项目区属蓉江Ⅱ级阶地。基地附近无斜坡分布,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场地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无可溶岩分布。此外,项目区内未见含矿地层和含矿构造,项目建设不存在压覆矿产问题。
没有资料表明该区存在地表地下文物。
无埋藏的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无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地距当地主要河流3000多米,不在防洪区内,项目建设对防洪与通航均无影响。
5.5 城市居民搬迁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按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
25
项目申请报告
5.6 农村移民安置方案
对工业用地的农村移民采用集中规划,集中修建农民返迁小区的办法,从货币安置到集中农民返迁房建设。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建农民返迁房工程指挥部,负责农民返迁房工程的领导、指挥和协调。
26
项目申请报告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6.1 环境和生态现状
项目建设用地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声环境达到《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3类标准。地下水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土壤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类土壤质量。
建设地点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能满足本项目建设要求。
6.2 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1项目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如下:
水环境: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染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的污水;露天堆放的建筑材料、废弃物被雨水冲刷或淋溶产生的污染物;临时生活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
环境空气:运输车辆及引起的扬尘及汽车尾气所污染物;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扬尘。
声环境: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施工机械产生的施工噪声。 固体废物: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筑余泥渣土。
生态环境:施工期地表裸露,经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现象;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的植被会遭到破坏。 6.2.1建设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①施工噪声:
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使噪声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控制。
对施工中的一些噪声较高的机械,在施工中要根据噪声传播的方向,
27
项目申请报告
合理布局。
规范施工秩序,文明施工作业。对产生噪声的施工设备加强维护和维修工作,从而降低噪声分贝。
②施工扬尘
扬尘污染主要产生于施工和汽车运输中,从加强施工管理着手,提倡文明施工。施工时应减少粉状物料的露天堆放量和时间,余土做到合理堆放,及时清运。物料运输应不堆尖、不满出车厢,中速平稳行驶,防止沿途散失和尘土飞扬。
③ 监督管理方案
针对建设施工期主要废水污染源特征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主要有: 在集中施工区域修建污水集中沉淀处理池,将施工污水收集起来,经处理后再排入附近水体,减少SS污染负荷。
施工机械废油采取废油桶收集起来,集中保管,定期送给有能力处理的单位进行回收或焚烧处置。
在施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临时生活区里修建化粪池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机,把生活污水集中进行处理,去除污水中部分有机负荷,减轻对纳水体的污染影响。
④监督管理方案
施工单位必须认真遵守有关环保法规,依法履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义务。
建筑施工场界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文明教育,禁止夜晚在施工现场发生大声喧哗、野蛮作业等人为的噪声干扰。
施工单位有专人负责场地的环保工作,检查、落实有关防止扬尘、噪声措施。
6.2.2项目生产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