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次课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单元 古汉语通论二、四 教学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主要内容: 1.绪论(古代汉语的性质、古代汉语课程研究对象、古代汉语的学习要领) 2.第一单元古汉语通论二、四 教学重点:结合古代汉语语料,讲述通论二、四,即古今词义发展及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词的古今词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等知识要为今后课程中古今字等内容做好准备,所以要使学生在了解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掌握,因学生刚开始接触古代汉语这门学科,可能会比较困难。 内 容 绪 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 提问:同学们心目中的古代汉语是什么样子的,请举例说明。 归纳:古代汉语的分期及基本特点。 第 页
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二、对外汉语专业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这些历史都呈现在丰富的典籍和古代著作中,如果没有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难以真正了解。 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学好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使得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对外汉语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心应手。 3.古代汉语课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了解这些常识,是作为一名汉语教学者和文化传播者的基本要求。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拿《红楼梦》或《西游记》中的片段,请学生欣赏,并读《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白话的区别。 如时间允许,请几位同学谈一下学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和对本专业的认识。 先请同学们看第一册目录,看文选中哪些篇目是以前接触过的,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一、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熟读经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目——眼睛;口——嘴巴;与——参与/参加;师——军队;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一下,自己的方言中有没有一些词,或一些词的用法,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用了,但在一些古文中出现过。 首先请同学们在生活中举几个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存在,但意思发生了变化的词作例子。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 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 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 板书 板书 板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