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杂谈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教我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书陪我走过了缺少玩具的童年时代和懵懵懂懂的青春时代。
我的阅读启蒙来自父亲收藏的几箱“小人书”,在那个什么都比较匮乏的年代,这可以说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从这些小小的连环画中,我知道了燕子李三的惩强除恶、除暴安良;知道了农民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尽管识字不多,却能配合图片了解大概,然后就会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读了多少故事,还会磕磕绊绊的讲给他们听,看着他们崇拜的眼神,心里乐开了花。
初中时代,开始从家中大大的书架上选择自己偏爱的书籍了。这个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几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一个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路遥短篇小说集》等,一个是回族作家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还有一个是武侠小说的鼻祖金庸先生和他所有的武侠小说。
《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正在播放,但是我很少看电视剧,总感觉电视剧脱离了小说的本意和初衷,也很难从电视剧中体会到小说带给我们的那种想象的乐趣。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
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我们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其实我觉得这也正是我们要在学生身上挖掘的东西。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其实,我们的世界不正是平凡的世界吗,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平凡的生活吗,在平凡中体会教育教学,在平凡中教书育人,在平凡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
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与书中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是幸福的,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职业生涯正面临着难以诉说的矛盾,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坎坷,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 “金庸作品本本名著”虽不尽然,然而一半为名著,也不是夸大的。由于爱他的作品,不禁对他也敬佩起来。金庸办《明报》成功,这是众所周知,至于他中学时就出书供自己念大学,更令我骇然,然而我觉得他最成功之处还是小说的成就。武侠小说虽是通俗小说,但金庸作品却在通俗中见不平凡。他的文笔新,介乎于古文与白话之间,这不但使人容易明了,还可以使读者由此而奠下古文的基础。
金庸常在作品中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爱、恨、憎、厌而起,有憎恨,有喜爱,有同情。憎恨的是谁?是那些追名逐利,残杀同门,为害世界的人,如岳不群、左冷禅、任我行、东方不败等;喜爱的是什么?是隐逸,与世无争,知足的人,像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等;同情的是谁?是狄云、是林平之、是慕容复。他的作品反映时世,描写人性——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互相利用的武林世界。其实他的武林世界也正是我们现在的世界,金庸先生将这样一个世界百态用武林世界来影射,独辟蹊径成就了自己,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读金庸真的很遗憾。
曾经在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曾经在书中有一种”莫名感动“;曾经在书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曾经在书中看到人生百态……读书不是一种
消遣的行为,而是提高自己的学识。用书籍让我们快乐起来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