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内容感知
这一节讨论的主要是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问题,或者准确一点是研究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手法,教材把它和材料向记叙文转化所使用的扩展手法都放在了第三节,在那里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这里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做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其次,转化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句”。
要点阐释
1.什么是例证? 提示: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例证法。它是指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那么在论证时使用的实例就可以称之为例证了。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有个清楚的认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作一下说明。
比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在讲到“顽固分子”时说:“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损人利己以及如何装两面派之类。但是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就这个结论,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一些例子来加以证明: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从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那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打在他自己的脚上了。而且直到目前,这块石头还在打张伯伦。袁世凯想打老百姓的脚,结果打了他自己,做了几个月皇帝就死了。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等等,他们都想镇压人民,但结果被人民推翻了。这些例子是历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论点,而且能使人从历史中洞见现实,从经验中引出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2.在“知识导引”的第一个大项的第三小项中有这么一段话“第二个事例着眼于类比,‘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见到的窗口类似;……’”那么什么是类比呢?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类比是一种推理方式,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其中的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文章中由匡衡凿的洞在不规则上和“我”曾经见过的那个窗口相似,匡衡的家境也和那个小姑娘相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相似,而匡衡是取得了成功了的,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姑娘也会走出自己的路。当然,这种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也就是说它最终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必然正确的。所以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一定要慎用,例文一措辞是很有分寸的,作者只是说“只要她保持这一份执著精神,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并没有肯定她一定会取得像匡衡那样的成功。
例文赏析 【例文一】
这篇例文最值得学习的是文章中“连接句”的使用,同学们可以试着找一找。 现在,我们把它们摘录下来:
“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著。”
“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她会走出自己的路。” “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奋。……打开了自己的成功之窗。”
“纵观古今,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劳的,无一不是执著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的连接,整篇文章都很好地围绕在一个明确的中心之下,并且让我们读起来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可谓水到渠成。尽管,文中的“窗”有实有虚,可作者却能在这些连接句的帮助下使全文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进而在第三个事例上升华出“窗”对他人的意义,让“窗”成了一种激励。
为了进一步展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联系,我们再举个例子。看下面这段文字,这是一篇文章中使用的例证: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一次公司会议上被一名技术员指责公司在网络浏览器的开发上落后于对手,盖茨在沉默了一会儿后承认了他的错误,并向其他与会人员道歉,但这也宣告了微软在经营方向上转型的开始。盖茨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特权的确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
如果我们只看到这儿的话,你能说出这篇文章的立意吗?肯定有些难度,因为这段文字可以生发出很多的立意。但这段文字放在任何立意的文章中都必然地缺少一些明显的与观点相结合的句子,也就是缺少必要的“连接句”。后面加上一句这样的话是否就好多了呢?“盖茨的成功并没有使他的耳朵被塞住,这是否也可以算作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呢?”而这篇文章的立意正是“学会聆听”。
【例文二】
结合着这一节的内容来看,这篇例文供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始发转述很精彩,完全符合要求,非常的简明。三言两语便引入了文章的核心,好与坏对比鲜明,一开篇便展现出了辩证的意味,这必然能很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段落间的过渡也很自然。“物是如此,人也一样”,“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轻轻几笔就串联起了文章的主体,可谓流畅。还有,这篇例文的整体感很好,特别是结尾,观点明确清晰。
但这篇文章在材料的使用上却有很大的不足。第一处,第三段末使用的项羽和韩信的例子在可靠性上让人怀疑。《史记》中没有这样的记载,这更多的恐怕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想。退一步说,即使项羽真是这么考虑的,难道他的乌江自刎和不使用韩信就有这么必然的联系,用了韩信就可以避免最后的失败吗?第二处,文章的立意在第一段就写得很清楚了,世界本来就充满着既好又坏的矛盾,所以要全面地看问题。第四段为进一步说明观点的正确,又举了居里夫人、诺贝尔和贝多芬的例子,其中贝多芬的例子最为不当,失聪无论对谁来说都不能算“好”,我们总不至于把贝多芬在音乐上的成就归于他的失聪吧!看下面这段文字,文章的题目是“感悟沟通”,试试看你能不能看出它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渴望沟通,可我们又该怎样沟通?沟通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两耳失聪的贝多芬,多么想和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沟通,当经过一切努力仍无济于事时,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心灵之声给人类奉献出一章章优美的交响曲;双目失明的海伦多么想和外界的一切色彩沟通,当努力失败后,她没有放弃,而是用心灵之笔给人类献上一篇篇震撼之作。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沟通”的内涵,它的意思是“使双方能通连”。而贝多芬和海伦两个事例都是一种单方的倾诉,谈下上相互通连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教训,绝不能为了文章表面上材料的充实而漠视材料和观点的和谐统一。
写作导引
一、要得出观点就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材料中涉及的实验包含两部分,并分别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我们的分析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两个结论进行比较,考虑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很明显实验的条件不一样,那么接着再问,这两部分实验在条件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实质性的区别呢,答案也容易得出,一个营造的是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另一个其危险的到来是缓慢、不易觉察的。好了,到了这儿,材料的立意就在这看似矛盾的答案中显现了,我们人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重大的危机很容易提高警惕,从而走出困境;而在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困难面前放松警惕,从而一步步陷入困境,最终不可挽回。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仅把大问题视为问题,更多的时候要着力解决好小问题,否则小问题很有可能会变成大问题,而到时候再想着去重视它却已经晚了。以上谈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立意。
当然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们建议同学们首先把材料进行“有机转化”,参照前面的例子试写多种形式的“始发叙述”,可以是例文二的样子,也可以是“导引”中“灵活处理”的样子。只要在其中加入能体现观点的“连接句”就可以了。多做一些训练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技巧。
附(*注意画横线的句子):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中心)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连接句)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连接句)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做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连接句)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连接句)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连接句)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