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秦王三次神态变化为线,明确故事情节,廓清字音与翻译。
2.通过演读和纷纭说“士”把握人物形象,说话技巧,认识“士”的精神。(重点) 3.通过史料辨析深入体会“士”人的精神。(难点)
教学流程
一、见士是士,体会叙事的精彩
1.讲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既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了文章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在不改变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师给的关键词来讲讲文章所写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挠_______。”
2.交流
①生生、师生交流。主要围绕“易、加惠、弗、使、长者、错意、广、逆、轻、与、直、怫然、免冠徒跣、抢、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挺、色挠、谢、徒。”等词语进行字音及翻译的纠正。
②说精彩:围绕学生认为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③故事小结:故事剪裁得当叙事精彩,人物间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唐雎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3.认识“士”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可见弱国在外交事务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况是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国,所以你认为唐雎与秦王的这种针锋相对合适吗?
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精神。
4.纷纭说“士”
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唐雎是哪种“士”在文中找出确凿的依据。(小组研讨)
①唐雎是能言善辩的“辩士”。(“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专诸、聂政、要离例证充足。)
②亦是有法有谋的“策士”。(力、据、节)
1
③勇赴国难、置生死度外的“勇士”(“因使唐雎使于秦”“挺剑而起”) ④守土有责,捍卫尊严的“义士”。(“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在整个事件中秦王的恃强凌弱、外强中干与唐雎形象成鲜明对比,同时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士”人风采——有理想、有气概,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正如我们所知的“荆轲刺秦”中的荆轲,他们都是“士”人的魄力与精神的展现。
二、见士非士,寻访史料的真伪
1.翻转
刚才我们说到荆轲,为何荆轲刺秦竟不似唐雎这般容易呢?
2.研讨
文章不合事理之处。通过学生质疑和材料运用明确人物、地点、事件虚构成分很浓。
材料1: 事件 时间 资料来源 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雎)者,《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魏年九十余,谓魏王曰“劳臣请出西说秦,约公元前266年 策四》 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 约车而遣之。 信陵君杀晋鄙救赵,唐雎劝说信陵君要忘《战国策·魏策四》 约公元前257年 记自己的功德,不可居功自傲。 《古文观止》 秦王要通过易地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约公元前225年后 《战国策·魏策四》 出使秦国,唐雎完成出使任务。
材料2:秦法篇
“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3:地点篇
安陵(现在的河南省鄢陵县西北)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策·魏策四》有载:秦昭王二十四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时,有客谓穰侯曰:“君得许、鄢陵以广陶。”《资治通鉴·卷六》也有记载:“前241楚、赵、魏、韩、卫合纵以伐秦……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
三、见士仍是士,感悟品行的精魂
1.启悟
为什么把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却描写的如此精彩?(结合材料4、5进行小组探究)
2
材料4:
《战国策》因其采用丰富的人物形象、雄辩的论说、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反映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精神风采,故在文体、文风、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巅峰。
材料5: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 ,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至秦孝公,弃仁义而用诈谲……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到始皇帝时)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
——《战国策·刘向书录》
2.探析
①历史散文特点
用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来突出唐雎作为布衣之士的英雄气概——这类夸张和近乎虚构的笔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历史散文的文学色彩。
②历史散文特点凸显人物精神
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不辱使命,堪称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勇士与义士;在与秦王唇枪舌战的对话中,是明确自己立场,最终说服秦王的辩士。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对唐雎无畏品格的赞赏,就是对“士”精神的赞颂。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人的魄力与精神。这就为后世人的思想起到了榜样作用。
③时代特点呼唤“士”精神的传承
春秋战国开始,礼乐崩坏,人民素养需要重构,国之尊严需维护,更需要唐雎这样榜样来传播和弘扬 “士”人的精神。至此人物、事件、地点的真假倒是其次了。
四、作业布置,技巧“士”为先
1.自学《战国策.齐四》中《齐宣王见颜斶》,深入体会“士”文化的魅力。
2.查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与本文相比在言语技巧上有何异同并说说他们是如何通过言语展现“士”的精神?
3
五、板书设计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