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
nA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
nAn,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
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
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四、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P(A)=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1) 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
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第三部分: 统计案例
1.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y?bx?a(最小二乘法)
n?xiyi?nxy??i?1??b?n2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x,y)。 2?xi?nx??i?1???a?y?bx?2. 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r??(xi?1ni?x)(yi?y)n?(xi?1n
i?x)2?(yi?y)2i?1注:⑴r>0时,变量x,y正相关;r <0时,变量x,y负相关;
(2)|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
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3.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yi?1ni?y)⑵残差:ei?yi?yi;⑶残差平方和:?(yi?yi)2 ;⑷回
2i?1??n?归平方和:
?(yi?1ni?y)-?(yi?yi)2;⑸相关指数R2?1?2i?1n??(y?(yi?1i?1nni?yi)2 。
?i?yi)2注:①R2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R2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4.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K2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22列联表
x1 x2 总计 K=
2
y1 a c a+c y2 b d b+d 总计 a+b c+d a+b+c+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