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日]厨川白村:《近代文学十讲·下卷》,罗迪先译述,学术研究会总会发行,1922年初版,第50页。现据原文重译,见《近代文学十讲》,大日本图书,1912年3月初版,第332页。
(41)同⑧,《近代欧洲文学史》称为“唯物之决定论”,第219页。 (49)宫岛新三郎:《现代日本文学评论》,第9页。
(53)《〈沙漠间的三个梦〉译者附记》视此小说为“《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一流”的“比喻(Allegoria)体”小说。
(54)同(17)。此文及其他译者附记在《新青年》登载时,文字、标点不确切之处,论者皆略加调整,不再标注。
(55)周作人、鲁迅:《域外小说集·著者事略》,第7页。契诃夫《戚施》、《塞外》由周作人翻译,因此著者事略应为他所做。
(56)周作人:《〈皇帝之公园〉译者附记》,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4卷4号。
(61)[英]蔼理斯:《论左拉》,原载1898年出版的Affirmations,周作人译,载《艺术与生活》,上海群益书社1931年初版,第131~157页。 (62)参照宫岛新三郎《现代欧洲文艺思潮》第五章《改造期的文艺思潮》,第133~177页。
(63)周作人:《〈诱惑〉〈黄昏〉译者附记》。对莫泊桑《月夜》的这种分析,在1909年《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杂识》早已谈及:“《月夜》一篇,可仿佛见摩波商著作大意,此言灵肉之冲突,而人欲终为世主者也,相其外貌,与常人言爱之神圣颇近,第返检作者行状,则殊异可见矣”,第110页。这种本质差别,即1921年《域外小说集·著者事略》所说的“根柢实不同”,第3页。
(64)同(20)。这是斐尔评论中的说法,周作人说这篇文字“说的很明白,所以便将他全译了。”
(65)见拙文《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景探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 (66)(67)参见注(14)所列著作。
(68)《点滴·序言》谈到,“这一册里所收的二十一篇小说,都是近两年中——一九一八年一月至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的翻译”,见《点滴》,周作人辑译,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初版,第1页。 (69)周作人:《点滴·序言》,第3~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