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1 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5·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C.郡县制
B.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5·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3.(2015·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5·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5·联考)《千秋兴亡——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5·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C.皇权不断加强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5·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B.做好政令的工作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5·联考)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9.(2015·联考)“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外朝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题组3 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10.(2015·高三联考)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包括承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人之俗。这是历史对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 ) A.为了打败项羽的需要 B.吸取朝灭亡的原因 C.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差异 D.邦的中庸思想
11.(2015·潍坊第一次检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隋唐科举制
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12.(2015·检测)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寅、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题组4 不断发展的选才与监察体制创新
13.(2015·潍坊高三联考)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 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14.(2015·调研)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15.(2015·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