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3:42: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题组5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16.(2015·七市(州)联考)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7.(2015·第一次检测)《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18.(2015·东营四县联考)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四个角度——一网捞尽文字材料隐含的解题信息

(1)明确问题:有效信息的“有效”都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而言的,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有效”,所以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2)判断题眼:无论文字,还是图片,材料始终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题眼所在,这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的结构就是材料的层次,因此,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答案精析

第一部分 小题对点练

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B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能力,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2.B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的是中国人对血缘亲疏传承关系的重视,是家族宗法观念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的产物,故答案选B项。]

3.D [题干材料中的“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信息说明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故选择D项。] 4.A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分封制与郡县制,B项经济容与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限制不符,C、D两项表述明显与先时期历史发展趋势不符,故答案选A。]

5.B [国与朝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段的概念,国改革在始皇统一之前早已存在,与始皇的贡献无关。]

6.B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B。]

7.A [与明发上谕相比,寄信上谕由皇帝军机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人,旁人无从知晓,更无法干涉,“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而不用明发上谕,明显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A项正确;政令的及提高行政效率并非主要目的,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监察官员的信息,D项错误。]

8.C [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

9.B [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等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10.C [据材料“一方面必须“承”,包括承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社会之习俗”可以看出,邦建立汉朝后,既要继承朝的郡县制,同时又要充分地尊重诸侯国的历史传统,显示了汉朝初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故选 C。]

11.C [材料中的“封建制”即分封制,它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与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中国历史绕不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可知C项正确,A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不符,排除。]

12.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向皇帝随时秘密奏闻,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项正确。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A、C、D三项均不是密折制度的作用,排除。]

13.B [“乡试……例应回避”“雍乾间,或……或……”“乾隆九年停其例,并……一体回避”表明清代科举考试中人才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A、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排除。]

14.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

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劝谏”是古代的一种监察制度,结合材料中“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C项为正确答案。]

15.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唐代的科举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故选D。]

16.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即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7.A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题干反映出君父在家庭、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故A项正确;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

18.C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故选C。]

搜索更多关于: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的文档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hvmy88byi3y3j84vsq02xzhu2kzfw009pk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