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无论是其在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工作能力,还是在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等方面的量变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奠基意义。
发展关键期内的“关键性因素”对名师成功的影响实质上涉及到复杂性系统科学所主张的“规则”与 “涌现”的关系。处于关键期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性活动”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也许就会导致多少年后教师成长过程中重大的质性突破。从关键期的 “规则”影响到突破期的“涌现”,这也就是复杂性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从“泛基因型”到“泛表现型”的基本历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好入职适应期青年教师各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与管理工作非常必要,这无异于在关键期内实施“名师成功基因的改造工程”,在这一阶段“基因”改造得好,毫无疑问,将决定了未来名师的成功 “表现”。
第二,建立良好的“自主发展”与“养用结合”相协调的专业成长机制,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好“抓住机遇与成才发展”的关系。
现实中,许多教师谈及成功时常常以“我没有机会、运气不济”为借口,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研究表明,名师成长的过程也跟其他领域人才的成长一样,确实需要一定的机遇。一般而言,社会性的巨大需要造就了社会性的机遇,而每一次大的社会机遇都会造就一批社会名人和成功人士。机遇过后,一个人想在这一行业获得大的成功则比较困难。对于名师的成长而言,机遇则存在于其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一次公开课、参加一次培训或进修、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或论文
获奖、受到一次表彰、得到一个专家的赏识或者一次职务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名师成长的“机遇”。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抓住了社会性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大的社会需求。洞察了这种社会性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是造就成功者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历次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特别是近些年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许多社会性机遇。 据此,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真正形成“养用结合”的人才机制,要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与阶梯。从教师成长目标管理的角度看,能否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搭建阶梯,能否给青年教师以及时的目标激励、榜样示范,能否通过开设公开课、参加比武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成功的机会和体验等等,对青年教师日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对于骨干教师的成熟期培训培养要提前,对成功创造期“准名师”的提高性培训培养仍然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名师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能激励名师脱颖而出的文化动力,是有效教师管理的重要策略。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具备自主发展的主观努力。“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每个教师成长的人生历程中都存在一定机遇,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像名师们那样幸运。这就与每一个人的把握机遇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种把握机遇、驾驭成功的能力,并不是由外部环境所制约的,其实决定于教师主体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更取决于他的必备素质与自身条件的完善与提高。“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应该是名师良好职业素养、开拓进取精神和积极心理准备的高度综合,是名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从一个个名师成功的个案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功底与才华是名师成功与发展的必备素质,是内因;而教育信念是名师成功的精神力量和支柱,敬业精神使名师事业的成功更大、更长久。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耐心,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意志,缺乏设立一个高标准并长期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从而使一些即使功底和才华出众的老师也“泯然于众人矣”。敬业精神可以使功底增强,才华得到长足的发挥,成功的奥秘就是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可以认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努力要成为名师”。
第三,建立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努力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平台期”。名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有渐变发展的过程,也有突变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处于高原平台期的教师能否克服职业懈怠的心理、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突破原有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决定其能否成长为名师的一个质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讲,名师发展的高原平台期也就是名师成长的“突破期”。事实上,处于此阶段的教师会出现三种情况的分野:一是“基础扎实,动力充足,继续进取,突破自我”的教师,二是“基础一般,动力一般,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教师,三是“基础较差,动力缺乏,自甘平庸,不思进取”的教师。很显然,只有第一种情况的教师才有可能突破其发展的“高原平台期”,成长为名师。前提是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早期教师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努力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有所成就。当然,无论是自己感悟还是得到专家的指点,处于突破期的教师其成长的关键点在于能否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知识型教师要重在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注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上做文章,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丰富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在感性发展和技能技巧上下功夫。经验型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苦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实践智慧(缄默的知识)转化成明确的知识。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属于实践型的,其教育教学理论功底都比较缺乏,教学实践呈粗放型状态,其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缺乏理性精密的设计,常常凭直觉或经验随机确定,教育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的关键主要是主动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以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要积极争取专家的指点,坚持反思性、研究性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在教学理性发展上下功夫;更要以悟性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才能成为准学者型教师。
特别需要指出的:第一,处于突破期的教师除了要突破“自我”以外,还要注意突破“师承”的束缚。师承成才是人才成长的短程线。由于名师的点化启迪可使立志成才者少走不少弯路。但是,弟子不可能将老师知识才能全部继承掌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有消耗与失真,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