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优秀的弟子也只能达到老师的一半。这必将出现人才退化的现象。关键是作为弟子的教师可以通过“转益多师”策略达到超越老师的目的。第二,处于突破期的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承认”,这对名师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因为人才的成长还符合“马太效应规律”。人才的创业性成果做出之后,要为世人所知,必须输出信息,争取社会承认。社会愈开明,人才从做出创造性贡献到获得社会承认的时间愈短。这段时间其实就是“突破期”或“脱颖期”,而在突破期内存在一种“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马太效应规律。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理性思维的提升、形成风格流派的角度,或者是从突破师承的束缚的角度还是从克服由于“马太效应”而导致
“人为名累”的负面效应角度看,教师能否突破发展的高原平台期,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其主观因素,即在成长过程逐渐形成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哲学观以及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摧残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心态不够健康:厌倦了自己的职业,没有职业理念,缺乏专业意识,为生存而工作,职业心态不稳定,缺乏一种将教育工作视作为一项极富挑战性、趣味性、很有研究价值工作的积极心态。即使事业有成者也普遍满足于现状。加之,目前学校的管理层干部大多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结果原本有基础突破发展高原期而成长为名师的骨干教师一旦被选拔为校长、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和他们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会造成我国教师队伍中少了一些名
师的可能,多了一些流于学校事务工作、倦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的行政管理者。
应对当前这种普遍的教师职业心理疲劳、职业情感衰竭的职业倦怠心理,主要依靠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但从另一角度讲,“教教师教育管理机制、 育人才评价制度、选才制度”亦与此有很大关系。当前,必须建立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努力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平台期”。社会、学校应与教师一起,共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心理,采取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措施,激励教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发展心态,自信、从容,不受外部评价或职务升迁等因素的牵制,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指向,而不是以“做校长”“当官”“走行政之路”为追求,才有可能顺利度过专业发展低潮或职业危险期,重新追求专业化的发展,突破原有的自我发展水平与境界。
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必须“心无旁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追求卓越”人生的突破点。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当年力辞教育局长之职、执着“躬耕”于教坛的斯霞老师,还是现今“不求闻达于仕途、但求专注于学术”的李吉林、于永正等一批批名师,他们是教育“布衣”,但永远是教师成功的典范。从名师的人生中,除了要读出虚怀若谷的美德和执着追求的学术精神外,更要领悟名师成功的深刻人生智慧。 总而言之,名师成长是一种艰难曲折的复杂性专业发展历程。就名师个体的成长而言,其成长水平与任职年限有关,但并不必然相关,既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和条件能否实现整体完善和跨越式提高,也取决于外部机制能否有效地帮助教师尽快缩短入职适应的关键期,突破发展
的高原期,安然度过职业发展危险期,并保持成熟期应有的水平。笔者对名师成长规律的认识还很浅薄,还有许多尚未触及的问题有待深究,但有理由相信:一个教师从初登教坛发展成为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升华为知名教师,乃至教育专家、著名教师,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决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既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