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红的为2013年6月期末考试出过的题 绪论
1、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成书于(300BC-200BC)。 2、西方医学的医圣是(希波克拉底)。
3、近代解剖学的创始人是(安德烈·维萨利),近代生理学创始人(哈维)。 4、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典型特征是哪些? 答:(1)、发达的、高度进化的大脑; (2)、扁平的面部; (3)、两足站立和行走; (4)、高度进化的发音结构; (5)、拇指可以对掌。
第一章
1、小分子和离子跨细胞膜运输的形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能量)。
2、主动运输包括(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区别是(前者能量来源是ATP,后者是靠离子浓度梯度驱动)。
3、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区别是(易化扩散需要载体协助或特殊的通道)。
4、钠泵属于主动运输中的(初级主动运输),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中的(次级主动运输)。
5、钠泵具有什么功能?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功能:分解1分子ATP,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用来维持动物细胞内正常的高K+浓度和低Na+浓度:一般细胞大约把它代谢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
意义:建立一种势能贮备,细胞内的高K+和细胞外的高Na+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建立一种电势能储备,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人体内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6、组成人体的组织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作用? 答:上皮组织:覆盖身体和器官的表面;
结缔组织:连接、支撑和保护; 肌肉组织:运动、支撑; 神经组织:整合、协调。
7、皮肤具有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
答: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复层扁平上皮,分为五层),没有血管和神经;
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致密结缔组织),含丰富血管、神经、感受器。 皮肤的功能:防御感染;保持水分;防御紫外线;调节体温;存在大量的感受器;呼吸和排泄。
8、为什么成年人的骨组织既有韧性又有一定的强度? 答:骨细胞间之中有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等组成),有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邮寄至于无机质的结合使成年人的骨骼既坚硬而又有一定弹性。
第二章
1、骨的结构分为(骨质)、(骨膜)和(骨髓)三个部分,其中改变骨的厚度的是(骨膜),使长骨变长的部位是(骺软骨),终生保持红骨髓的是(骨松质)。 2、脑颅骨由(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筛骨)构成,其中最薄弱的点是(翼点,即太阳穴)。
3、面颅骨中最容易脱位关节的是(颞下颚关节)。 4、躯干骨:脊柱、肋骨、胸骨。 脊柱:椎骨(颈7,胸12,腰5)、骶骨、尾骨。 5、脊柱有哪些生理弯曲?有何作用?
答: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维持人体的重心稳定和减轻震荡。
6、椎骨包括(椎体)和(椎弓),之间有(锥孔)彼此相连形成(椎管)。 7、椎间盘的结构?功能?为什么椎间盘突出会有疼痛症状? 答:椎间盘位于椎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
功能:纤维环牢固的连接椎体,与富有弹性的髓核一起承受压力,缓冲震荡,允许脊柱做各种方向的运动。
椎间盘后外侧,有椎间孔和椎管,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椎管内有脊髓,如因外力致使纤维环后部破裂,髓核易从后外侧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疼痛)。
8、自由上肢骨的长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 自由下肢骨的长骨包括:股骨、胫骨、腓骨。 9、全身最灵活的关节是(肩关节),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膝关节);处理上肢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在(半旋前或半旋后位)。 10、成人骨骼性别差异最显著的是(骨盆)。
11、膈肌裂孔有:腔静脉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
第三章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十二指肠)为分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 2、小肠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有(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3、什么是消化?什么是吸收?
答: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4、消化道的组织结构有(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最重要的是(粘膜层)。 5、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使胃肠道蠕动增强的是(副交感神经)。 6、大唾液腺有哪些?
答:耳前下方的腮腺,下颌骨体内面的下颌下腺,口腔底黏膜深面的舌下腺。 7、吞咽时反射性盖住气管的是(会厌软骨)。 8、食管的三个狭窄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第一狭窄部位于起始处,可阻止吸气时空气从咽进入食管;
第二狭窄部位于越过左支气管处,常是异物嵌顿滞留及食管癌好发部位; 第三狭窄部位于穿膈肌处,可防止内含物逆流入食管。 9、胃的触诊部位在(胃前壁的中间部分),好发胃溃疡和胃癌的部位是(幽门窦)。 10、胃液有哪些成分?有什么作用?
答:盐酸:使蛋白变性,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酸性环境,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一种糖蛋白,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水解,形成复合物,与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吸收;
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分解蛋白质及多肽分子,分解产物是胨;
粘液和碳酸氢盐:颈粘液细胞分泌保护胃粘膜。 11、胃是如何自我保护的?
答:物理屏障:粘液层,主要成分是糖蛋白;粘膜层,脂蛋白层。酒精、阿司匹林可破坏此屏障。化学屏障:硫酸氢盐,由粘液细胞分泌,对胃酸有中和作用。 12、十二指肠为什么是化学性消化的主要场所? 答:十二指肠是C型的容器,使消化液得以在此驻留较长时间;含有三大消化液:小肠液,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腺分泌胰液,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作为脂肪的乳化剂,可以使脂肪变成微粒,便于脂肪酶的作用,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3、进入肝脏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动脉),从肝脏出来的血管有(肝静脉)。 14、供给肝脏氧气和营养的动脉为(肝动脉),而肠系膜静脉,胃静脉,脾静脉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两者逐渐分支,在肝细胞之间形成的毛细血管称为(肝血窦),经过肝处理后的血液通过(肝静脉)离开肝脏。 15、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PPT上没有,我也不会。。。
第四章
1、呼吸过程有哪些环节? 答:外呼吸(肺通气和换气)、气体的血液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 2、支气管和气管是如何清楚尘埃的?
答:上皮均为假复层纤维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后者可以分泌蛋白,以清除尘埃和异物。纤毛平时向咽部颤动,使吸入的空气保持整洁,咳嗽反射清除尘埃和异物。
3、喉软骨最大的软骨是?喉软骨对发生的影响?
答:喉的软骨中以甲状软骨最大,它的中间向前方突出叫喉结。成年男子喉结特别显著,喉结使男性的喉前后径变大发出低沉的男性音,女性喉前后径小发出尖细的女性音。
4、上呼吸道有(鼻、咽、喉),下呼吸道有(气管和支气管)。 5、什么是呼吸膜?
答: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要经过数层的结构,称为呼吸膜,厚度为0.5-1.0um,包括三层结构:(1)肺泡层(2)组织间隙层(3)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底膜。
6、肺泡内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作用?
答: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壁上的II型细胞(又称分泌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是一种由磷脂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活性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液层与气层间所造成的表面张力。
7、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是什么?呼吸调整中枢是什么?
答: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8、肺有哪两套循环系统?有什么作用?
答:肺循环血管系统:执行换气功能;肺动脉含静脉血,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其中静脉血与肺泡内空气进行交换;毛细血管网静脉端再逐渐汇合成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肺静脉,流进左心房。
体循环中的支气管循环分支:它供给气管、支气管以及肺的营养。 9、动脉血的一定CO2分压对呼吸有什么作用?
答:动脉血液中必须保持一定的CO2分压,呼吸中枢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血液中CO2含量增加会导致肺通气量增加,但增加到40%时,则会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抑制呼吸。
第五章
1、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和(静脉),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的稳定、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 2、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坏死。 3、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
4、心尖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脏表面,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分界是(冠状沟)。 5、保证血液在心脏和动脉之间定向流动的装置有哪些? 答: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6、什么是静息电位(RP)?如何形成?
答: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形成有如下三要素:(1)促使K+外流的力量:离子浓度梯度,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2)离子通道:细胞膜在安静时,只有K+通道开放,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於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3)阻止K+外流的力量:电压梯度,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
7、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70mV),心肌收缩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90mV)。
8、什么是动作电位(AP)?如何形成? 答: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基本过程:(1)去极化:Na+通道激活开放,离子梯度,电压梯度:外界刺激导致Na+通道开放,Na+的内流,到一定值时,通道大量激活,形成Na+的较大量内流,迅速变成正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去极相;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推动的Na+内流时,膜两侧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2)复极化:膜两侧的电位很快又恢复到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状态和水平。(3)恢复期。
9、心肌细胞分为(收缩细胞)和(自律细胞),其中(收缩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自律细胞)构成心脏的起搏点和传导系统。 10、什么是心肌自律细胞?自律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即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的心脏细胞。自律性产生是由于4期自动去极化。
11、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T波各有什么意义? 答:P波: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波: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12、什么是窦房结?
答:心的正常起搏点,右心房壁内,上腔静脉入口处的心外膜深面,呈梭形,含有起搏细胞(P细胞)和过渡细胞。 13、什么是房室延搁?有什么意义?
答:是指心肌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低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情况。 意义在于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收缩,有利于心房、心室各自完成它们的功能。尤其是心室充分舒张,有充分的血液充盈之后再收缩射血。
第六章
1、肾的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3、尿液的生成包括(血液生成原尿)和(原尿重吸收)两个阶段。 4、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为(高压床),有利于(血液滤过肾小管),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为(低压床),有利于(原尿重吸收)。
5、什么是滤过膜?在尿液生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6、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场所是(近曲小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中(Na+)重吸收是核心,吸收方式是(易化扩散、协同转运)。 7、什么是肾糖阀?
第七章
一、反射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什么是反射?
2、神经组织的主要构成细胞是哪两种?各有什么功能? 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哪些?灰质和白质有什么区别?
4、外周神经系统包括那些神经?由神经元细胞的什么部位构成? 二、感觉的产生
1、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的位置? 2、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的位置? 答: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三、了解神经系统 1、什么是突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