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点:
(1)感染期— 感染途径— (2)幼虫要经肝、肺移行,在肺中蜕皮2次。 (3)雌虫产卵量大,24万个/天/雌虫。 (4)钻孔习性。 ★三.致病
1.幼虫致病:
(1) 蛔虫性肺炎、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Ⅰ型变态反应。 (2) 异位寄生:
★2.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 夺取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2) 变态反应:Ⅰ型。 (3) 并发症:
① 胆道蛔虫症:64%,可继发胆汁性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肝炎、肝脓肿、胆结石。
② 蛔虫性阑尾炎:
③ 蛔虫性肠穿孔、腹膜炎: ④ 蛔虫性肠梗阻:32.8%。 四.诊断
1.粪检查虫卵:直接涂片法(首选)、饱和盐水浮聚法、厚涂片法 2.驱虫治疗性诊断
3.查虫体:粪、痰、尿等处排出的虫体 五.流行
★蛔虫感染非常广泛的原因:
(1) 大:蛔虫产卵量大,24万/天/雌虫。
(2) 强:虫卵抵抗力,由于卵壳蛔甙层的保护作用。
(3) 简:生活史单,不需要中间宿主,人直接从外界获得感染。
(4) 广:传播途径泛,土壤污染,动物及昆虫的携带、散播,不良卫生习惯等。 六.防治
1.控制传染源:阿苯哒唑、甲苯哒唑、左旋咪唑、枸橼酸哌嗪等。 手术治疗并发症。
2.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卫生宣传。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特点:
●1.成虫: ★2.虫卵:
●3.生活史特点:
(1) 感染期— 感染途径—
- 21 -
(2) 寄生部位:
(3) 幼虫直接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4.致病:鞭虫病 5.诊断与防治:
诊断:粪检查虫卵。
驱虫:甲苯咪唑、噻嘧啶、阿苯哒唑。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特点:
★1.成虫: ★2.虫卵: ★3.生活史:
(1) 感染期— 感染途径— (2) 雌虫夜间肛周产卵的习性 (3) 异位寄生
4.致病:蛲虫病,肛周瘙痒。异位寄生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尿道炎、腹腔肉芽肿、阑尾炎等。 5.诊断:肛门拭子法。 ★6.流行:
(1) 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
(2) 肛门—手—口的感染方式及逆行感染造成自体反复感染。
(3) 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
7.防治:普查普治、集体驱虫、讲究卫生、防止反复感染。 驱虫药:阿苯哒唑、噻嘧啶+甲苯咪唑。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
一.形态 1.成虫:
●(1)基本形态: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头腺1对,能分泌抗凝素;咽管肌肉发达,具有唧筒样作用。雌雄异体,雄虫尾端膨大形成交合伞,有辐肋,交合刺1对。
- 22 -
★(2)两种钩虫的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态 前端与尾端均向背侧弯曲、呈C形 前向背,尾向腹弯曲,呈S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1对半月形板齿 交合伞 略圆 略扁呈扇形
背肋 由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3小支 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2小支 交合刺 两刺未端分开 两刺一刺未端形成倒钩,并包于另
一剌未端的膜内
★2.虫卵: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分,统称钩虫卵。 3.钩蚴: 二.生活史
1.基本发育过程:
粪 虫卵 杆状蚴 蜕皮2次
成虫 丝状蚴 小肠 咽喉 肺 心 皮下L、V 蜕皮2次 ★2.特点: (1) 感染期:
(2) 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经皮,也可经口腔粘膜,经母乳、胎盘感染。 (3) 幼虫经肺移行。
(4) 成虫寄生于小肠,以血液、淋巴液、肠粘膜等为食。
(5) 有幼虫迁延移行现象(十二指肠钩虫)和冬季暂停排卵现象。
(6) 牛、羊、猪等动物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转续宿主,生食这些肉类可受感染。 ★三.致病
1.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2)钩蚴性肺炎或哮喘: ★2.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消化道症状:肠炎、消化道大出血、异嗜症。 ★(2)贫血: ★机理:
① 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伤口出血; ② 头腺分泌抗凝素,阻止伤口处凝血; ③ 咽管使血液迅速流入和流出虫体; ④ 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新老伤口出血;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宿主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的丢失,导致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临床表现:
- 23 -
(3)婴幼儿钩虫病:来势凶猛、贫血严重、死亡率高. 四.诊断
1.粪检查虫卵: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涂片法,加藤改良法。不能鉴别虫种 2.查虫体:可鉴别虫种。 钩蚴培养法
查取出或排出的虫体 五.流行
1.特点:南方高于北方;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北方以十二指肠为主。 2.与旱地作物有关。 3.与矿区有关。 六.防治
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药物: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噻嘧啶、左旋咪唑等。 2.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染源: 3.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一.形态 1.成虫: ★2.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
1.基本发育过程:
小肠 蜕皮4次 小肠 幼虫 成虫
囊包 新生幼虫 横纹肌 全身 血循环 肠L、V ★2.特点
(1)感染期: 感染途径和方式:
(2)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3)保虫宿主:猪(主要)、鼠、猫、犬等,属人兽共患寄生虫。 (4)属卵胎生。 ●三.致病
1.侵入期(肠型期):肠道广泛性炎症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 机理:机械性损害+毒性作用
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血管炎、肌炎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 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