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意味无穷。 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①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以人喻梅,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浑然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赏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6.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②楝:音lian,落叶乔木。 有读者认为“篷底归人要认家”写为“篷底归人已认家”更好,你怎么看?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比“已”好,“要”字暗含了自己阔别家乡多年而未能归家的懊悔之意,歉疚之情,比“已”更能表现自己渐近故乡时思乡之情的深切。(此题为探究题,回答“已”比“要”好的,自圆其说,酌情给分。答对意思即可 7.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试评价这首诗用典的得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引人联想等作用,但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首诗歌主要引用神话典故,都是形容李凭弹得好,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但是客观上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凭借工具书,就读不懂,这正是李贺诗艰涩难懂的原因。
8.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第一联有两个谐音双关的字,请指出,并分析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描写春天之景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表现了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9.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分别写出这四句诗在词语的组合上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修辞,又叫“列锦”。“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
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幻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睡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如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