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于一发
[奧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我们想: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我们虽年幼,但毕竟长大了,好歹快成年了,有什么事不能对我们说呢?埃弗里纳姑妈真不用对我们保什么密了。就说那个圆的金首饰吧,她用一根细细的链,总是把它系在脖子上,我们猜想,这里准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缘由,里面肯定嵌着那个她曾爱过的年轻人的小相片。也许她是白白地爱过他一阵哩,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们当时究竟怎样相爱的呢?那时情况又是如何呢? 这没完没了的疑问使我们纳闷。
我们终于使埃弗里纳姑妈同意给我们看看那个金首饰。我们急切地望着她,她把首饰放在平展开的手上,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塞进缝隙,盖子猛地弹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照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难道全在这儿了吗?
“是的,全在这儿,”姑妈微微地笑着,“就这么一根头发,我发结上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可它却维系着我的命运。更确切地说,这纤细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我的爱情。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对你们说来,一切都是那样直截了当,来者不拒,受之坦然,草草了事。 “我那时19岁,他——事情关系到他——不满20岁。他确是尽善尽美,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爱我。他经常对我这样说:我该相信这一点。至于我呢,虽然我俩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
“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里过夜,我踌躇了好一阵。因为我还得编造些谎话让父母放心,不然他们说啥也不会同意我干这种事的。当时,我可是给他们好好地演了出戏,骗了他们。
“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间,那儿万籁俱寂,孤零零地只有我们俩,他生了火,在灶旁忙个不歇,我帮他煮汤。饭后,我们外出,在暮色中漫步,两人慢慢地走着,无声胜有声,强烈的心声替代了言语,此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里给我置了张床。瞧他干起事来有多细心周到!他在厨房里给自己腾了个空位,我觉得那铺位实在不太舒服。
“我走进房里,脱衣睡下。门没上栓,钥匙就插在锁里。要不要把门栓上?这样,他就会听见栓门声,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部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俩的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不用我为他操心。
“在这关键时刻,我蓦地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是的,我该把自己‘锁’在房里,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采用一种象征性的方法。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手把和锁上,绕了好几道。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
“嗨,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呀!你们自以为聪明,聪明绝顶。但你们真的知道人生的秘密吗?这根普普通通的头发——翌日清晨,我完整无损地把它取了下来!——它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一俟时机成熟,我们就结为良缘。他就是我的丈夫,多乌格拉斯。你们是认识他的,而且你们知道,他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这就是说,一根头发虽纤细,但它却维系着我的整个命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结尾连续用三个问句,表现出“我们”的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急迫,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
B. 姑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既有传奇色彩,也富有教育意义,使“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因此静听她娓娓道来,不忍打断。
C. “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重复出现,表达了姑妈对年轻人不知自爱和自作聪明行为的不屑和鄙夷,突出了姑妈的爱情观的宝贵。
D. 姑妈的丈夫多乌格拉斯没有直接出场,但是他对女友细心体贴、对爱情理性节制的富有教养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2)姑妈为什么要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们”的疑问开篇,接下来却只写了姑妈的讲述,而没有再写“我们”来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出于自爱:姑妈相信“他”的爱情,但不愿意放纵;②出于尊重:不愿让“他”听到锁门声而感情受到伤害;③出于无奈:因为锁和钥匙都无济于事,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
(3)①小说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我们”的疑问只是引出故事的由头,疑问的答案已经包含在故事中;②小说的主人公是姑妈,在姑妈的讲述中已经完成了对其形象的刻画,主旨也得到揭示;③结尾不再写“我们”,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
【解析】【分析】(1)C项,题中“表达了姑妈对年轻人不知自爱和自作聪明行为的不屑和鄙夷”错误,没有“不屑和鄙夷”,只是友善的告诫。故选C。
(2)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部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至于我呢,虽然我俩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手把和锁上,绕了好几道。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概括答题要点。 (3)此题注意分析三个节点,开头“我们”,中间“姑妈”,结尾“姑妈”,首先看开头“我们想: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我们猜想”“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照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难道全在这儿了吗”可见是我们的好奇,姑妈才揭开秘密,开头“我们”是为了引出小说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姑妈的爱情故事”,当然要以“姑妈”讲述为主体;文章的结尾揭开谜团,故事已经结束,我们的谜团也揭开,没必要再出现“我们”。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出于自爱:姑妈相信“他”的爱情,但不愿意放纵;②出于尊重:不愿让“他”听到锁门声而感情受到伤害;③出于无奈:因为锁和钥匙都无济于事,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 ⑶①小说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我们”的疑问只是引出故事的由头,疑问的答案已经包含在故事中;②小说的主人公是姑妈,在姑妈的讲述中已经完成了对其形象的刻画,主旨也得到揭示;③结尾不再写“我们”,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
【点评】(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此题考核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姑妈要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概括。
(3)此题考核分析小说人称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分析,重点把握。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
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
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耳环。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
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1)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2)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1)①采用先声夺人的叙述方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②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阶层水火不容的矛盾冲突。文章将骆毛的外貌和语言与周德高的外貌特点、身份地位进行比较,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2)①画线句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肃杀、冷寂的氛围。②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鸟噪”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3)①穷困潦倒、一贫如洗;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③心地善良、懂得孝顺。 (4)①骆毛的悲剧是“阿Q式”的悲剧。他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上骂两句。其悲剧根源是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没有意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②村民们,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好事者,他们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但是,面对同处在同一个阶层的人遭受算计,他们没有帮助、援助,而是愚昧地跟着看闹热,是典型地“看客”。③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女性。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妇女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换句话说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读者的?首先从原文可知:骆毛被退佃后,一气之下,便去偷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有偷到,反被周家的家丁逮住了。作者一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把读者的注意力深深地吸住,并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他嗓音嘶哑而粗鲁,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这个生活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发出来自己愤怒的呐喊。
(2)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肃杀、冷寂的氛围。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