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
21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 、剪刀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课时一: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展示收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菊石和三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趾马腿骨化石模型等 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处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阅读课本资料,分析讨论,将提供视频、图片和模型资据:1、地层埋藏顺序;2、过渡类型化石 上述化石按照地质年代排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 列 ,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 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提供数据,简单讲解细胞色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缘关系 素C的相关知识 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 课时二: 观看视频、图片资料,提出自提供资料,简单讲解,帮助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 将教师提供的各种化石图片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按照地质年代排列,分析排序结,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支持陆生 中存在的规律,并举例证明自自己的见解 己的观点 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 拼图比赛 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并剪成提供图例 十片,制作成拼图 学生交换拼图进行比赛 裁判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
22
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 2.视频、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课时一: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演出课本剧,其他学生分析桦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尺蛾进化的原因 学生分析 历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按照课本指导进行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3
并总结数据 课时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要点 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验要点 根据长颈鹿的例子,系统地总帮助学生总结 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生物进化的现象 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象 拟态、抗药性等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
学生:不能。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 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
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
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教师板书)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板书);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板书)。
最早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的是达尔文。对于达尔文,同学们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达尔文环球旅行,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从小热爱生物,曾经因为抓稀有的甲虫,把甲虫放在嘴里,最后甲虫都跑了;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
教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分析了很多生物现象,雄辩地辨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就让我们看看达尔文是怎么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的吧。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