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魔幻的颜色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
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具学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做试验(原色调出间色) 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
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二、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
示的那个间色。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
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课题:万花筒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
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
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
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
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
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
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
来的。 二、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
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三、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
或小人国。
课题:前前后后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
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
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
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课题:天然的斑纹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具学具:收集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
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
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可以这样说: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
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
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建议用两课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 3、收拾与整理
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
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二、课后拓展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有些纹理,例
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