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晚期见颗粒固缩肾——肾脏体积缩小,表面细颗粒状。 光镜:早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一致增厚,银染见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有许多
钉状突起(钉突),钉突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如梳齿。晚期钉突逐渐增粗而相互融合,基底膜高度增厚。最后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电镜:见钉突间有小丘状之上皮下沉积物。 临床联系
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四大症状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4.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特征是多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等硬化性病变。各种类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表现,又称硬化性肾炎或终末肾。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多见于成年人。 病理变化
肉眼:双侧肾对称性缩小、苍白、质硬,表面弥漫性细颗粒状——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小动脉硬化增厚,管腔哆开呈鱼口状;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多。
光镜: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玻璃样变性,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残存正常的肾小
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联系:主要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a.尿变化: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b.高血压 c.贫血
d.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结局:预后差,晚期病人死于左心衰、脑出血、尿毒症或继发感染。
二、肾盂肾炎
定义:由细菌(最常见大肠杆菌)引起的以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
肾脏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女性多见。 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行感染 肾盂肾炎是由致病菌直接感染肾组织引起的。 类型: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
特点:肾间质和肾盂黏膜的化脓性炎
肉眼:肾脏肿大、充血,黄白色脓肿;肾盂粘膜充血、水肿,散在小出血点。 镜下:肾间质脓肿,灶内肾小管破坏,管腔内充满脓细胞,晚期肾小球可破坏。 临床联系: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腰痛,脓尿、菌尿,尿频尿急尿痛。 2.慢性肾盂肾炎
特点:肾间质、肾盂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瘢痕形成伴肾盂、肾盏等同时存在。 肉眼: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呈粗大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
光镜: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腔内出现均匀红染
的胶样管型,似甲状腺滤泡;球囊壁增厚,严重时致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临床联系:多尿、夜尿,低钠、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晚期高血压、氮质血症
及尿毒症。
三、肾功能衰竭
- 16 -
- 17 -
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定义: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急性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水中毒。 病因:肾前因素——肾脏血流量急剧减少所致。见于失血、失液、感染等引起的休克以及急性心力衰竭、血管床容量扩大等。 肾性因素——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实质损坏 肾后因素——肾盂到尿道口的尿路急性梗阻 发病机制:肾缺血(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血液流变学变化)、原尿回漏、肾小管阻塞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多尿期以尿量每日增加到400ml以上为标志。 2.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病因:肾疾患(50~60%的CRF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肾血管疾患、尿路慢性阻塞 发病过程:1、肾功能不全代偿期;2、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3、肾功能衰竭期;4、尿毒症期。 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减少、矫枉失衡、肾小球过渡滤过
功能代谢变化: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出血倾向、钙磷代谢失调
3.尿毒症
定义:是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的最严重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使终末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第十九章、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
1.细菌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定义: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见于儿童及青
少年,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
2.病毒性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定义: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
童,常在夏秋季流行。
光镜: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胶质细胞增生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糖尿病 定义: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
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
主要特点:高血糖、糖尿
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 分型及特点
a.原发性糖尿病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发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胰岛B
细胞明显减少,血中胰岛素降低,易出现酮症,治疗依赖胰岛素。
- 17 -
- 18 -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发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发展较慢,
胰岛数目正常或轻度减少,血中胰岛素可正常、增多或降低,无抗胰岛细胞抗体,无其他自身免疫反应的表现。本型肥胖者多见,不易出现酮症,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b.继发性糖尿病 c.妊娠型糖尿病
2.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一般不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病理变化分为增生期、胶质贮积期、结节期。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是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T3、T4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光镜下以上皮细胞吸收空泡为其判定特征。
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
结核。
病理变化
1.渗出为主的病变
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 主要表现:浆液性炎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
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
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
隆起
3.变质为主的病变
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肺结核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 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 结局:愈合、播散(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支气管播散) 继发性肺结核病
- 18 -
- 19 -
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又称成人型肺结核病。 病变特点
1.病变多始发于肺尖部;
2.由于变态反应,易发生干酪样坏死;由于免疫反应,坏死灶周围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
3.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时好时坏,新旧病变交杂存在,临床类型多样。 临床类型:局灶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结核、结核球、结核性胸膜炎
二、伤寒
定义:由伤寒杆菌引起,经消化道传染,主要病变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
性炎,尤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明显。
基本病变:伤寒肉芽肿(伤寒结节),为伤寒特征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肠道病变(四期、每期约一周)
1.髓样肿胀期(可见典型伤寒肉芽肿,似笑脸) 2.坏死期 3.溃疡期 4.愈合期 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常在病程第三周因溃疡形成过程中腐蚀血管破裂而出血 2.支气管肺炎 3.中毒性心肌炎
三、细菌性痢疾
定义:是痢疾杆菌引起,经消化道传播的肠道传染病,病变特点是肠道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最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四、阿米巴病
定义: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包括肠阿米巴病及肠外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
病因:包括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及包囊体三种发育阶段形态,滋养体是致病阶段的形
体,包囊体是感染阶段形体。
基本病理变化:结肠的变质性炎,以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为特点,有诊断意义 肠外阿米巴病的阿米巴脓肿为变质性炎,而非化脓性炎。 五、血吸虫病
虫卵引起的病变 1.急性虫卵结节
肉眼:灰黄色、结节状、粟粒至黄豆大小
光镜:成熟虫卵表面火焰样物质;大量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即嗜酸性脓肿 2.慢性虫卵结节
中央是死亡、变性、钙化虫卵,周围有异物多核巨细胞、类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最外周有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晚期患者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并不断纤维化,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 六、性传播性疾病STD
1.淋病:淋球菌引起的最常见STD 2.梅毒
基本病变: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晚期出现树胶肿样(梅毒瘤)的特征性
病变
后天性梅毒分期及特征改变
a.第一期梅毒:感染后3周,阴茎冠状沟、龟头、女性外阴、阴唇、子宫颈等处硬性
- 19 -
- 20 -
下疳
b.第二期梅毒:下疳发生后8~9周发病,引起全身皮肤、粘膜的梅毒疹,以及阴茎、
肛周的扁平湿疣。
c.第三期梅毒:感染后4~5年,各脏器树胶样肿(梅毒瘤),为特殊肉芽肿。 晚发性先天性梅毒三联征: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小而尖的楔形门齿
七、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以全身性
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病变特征为:病毒侵犯、破坏大量CD4?T细胞免疫功能严重障碍,机会性感染,伴发肿瘤。预后极差,死亡率100%。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