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9:20: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重点、难点)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重点)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确,虽然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

1

日。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肇(zhào) 朱熹(xī) 中庸(yōng) ...论语(lún) 埋没(mò) 彷徨(pang huáng) ....儒家(rú) 探索(suǒ) 测量(liáng) ...2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4相关知识

我是学实验物理的,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

——丁肇中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点拨明确】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 【点拨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二)深层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

【点拨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点拨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明确】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点拨明确】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点拨明确】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点拨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

4

搜索更多关于: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的文档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il1m7fjni0cqsj0v4y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