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33: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关键词】 信、达、雅 翻译标准 辩证关系 方法论

一、前言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 ”

[1]

二、严复与“信、达、雅”

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2] 三、“信、达、雅”之解读

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

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指出严译《天演

论》系取法六朝的“达”而“雅”,后来的严译系转而取法“唐则以‘信’为主”的翻译办法,因而很可能“粗粗的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可见其不“达”之甚,“雅”就更加无从提起。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严复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在以后的翻译中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放弃了“雅”,改而以“信”为主,这些都表现在严译《原富》、《群学肄言》、《名学浅说》等作品中。[3] 四、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和辩证关系

从严复对信达雅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要主张的信是要意义不背本文”,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达是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达旨);雅是尔雅,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这就是严复翻译标准的主要思想。[4]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之所以到现在还影响很大,除了经受过时间、时代的考验,还在于这三者的合乎逻辑的关系,为译者所接受。严复首标“信”义,要求意义不悖原文,这是为翻译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但它与创作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不顾原文,一味臆造。所以,在翻译时,要强调信。“信”与“达”相辅相成。严复并非追求某种一般科学的准确性或追求某种绝对的真理。在通常情况下,他坚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在特殊情况下,他又可能以“达旨”辅之,这些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直到现在仍然被广泛采纳。一个认真负责的译员在翻译时应力求同时做到这三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解,一面保存其原作的丰姿”。翻译能同时做到这三条是非常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信”与“达、雅”之间相矛盾的情况。在不同领域,由于翻译作品不同,要求不同,对这对矛盾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这两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在翻译时,要把“信”放在“达、雅”之前,同样要求译员不能够机械地狭隘地遵循“信,达,雅”的标准,要灵活地、因地制宜地运用。而且,严复所遵循的完全不是现行的狭隘的“信,达,雅”的翻译观。这同样体现了“信,达,雅”标准能够经久不衰的要旨。林语堂称:“忠实标准——译者第一的责任。”与此同时,尽量兼顾“达”、“雅”,使译文通顺,明畅,优美,做到译出的中文符合中文的习惯,像中文。译出的外文像外文,符合外文习惯。如果不能兼顾两方面,译文歪曲了原意,文字再优美,句子再通顺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文字晦涩,句子不通,译文难懂,也达不到传

达原意的目的。“信”与“达”,“雅”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翻译时,应力求做到两者兼顾,使译文尽量符合“信”,“达”,“雅”三条标准。[5] 五、对“信”、“达”、“雅”的评价

既然“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独特的作用,那么为何还有人对它持有异议呢?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严复的“雅”从今天的时代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译者片面割裂“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6]

艾思奇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信”为最根本的基础,“达”和“雅”对“信”的关系如同属性对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信”、“达”、“雅”三者并非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递进的关系,三者是分层次的,三者之间是存在第一义与第二义之分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对“信”、“达”、“雅”的解释有其正确与可取之处,文中指出了“达”与“雅”之间的关系,例如:“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己也。”但是,严复在文中没有指出“信”与“雅”之间的关系。另外,严复在文中强调“雅”是对的,但是,他所谓的“雅”是使用汉代以前的句法、语法进行翻译,“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这种追求译文语言本身的古雅是不可取的。“译须信雅达,文必夏殷周”,这也是后世对严复有争论之处。[7]

然而就象后辈对于“雅”的理解和阐释已经完全背离严复的初衷一样,其实完全可以视之为与原文在体裁及措辞方面保持一致则为“雅”。如原文是业务信函,则译文须同样用词规范、客套;若原文为产品说明书,则译文须同样浅显易懂;若原文为法律文书,则译文须同样庄重严谨。如此,则“信达雅”的适用范围则更宽广许多。时代变迁了,世风变化了,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不应该抱残守缺,只看一面。只要用发展的联系的视角看待,严复的“信、达、雅”就会被注入新的活力,仍然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9] 六、总结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见高于世,杰然自立。“信达雅”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虽然“信达雅”翻译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深刻性和规范性,

[8]

但它切合实际,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而且易于掌握,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10]

搜索更多关于: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 图文 的文档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imx08268u6j6mw9r6t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