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④具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育工作的( ⑴⑶ )需要教师爱岗敬业。
①性质 ②重要性 ③特点 3、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教育效果好的要数。( ③ ) ①对立型 ②依赖型 ③民主平等型 ④自由放任型
4、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互相的过程。( ⑷ )
①各抒己见 ②以心换心 ③坦诚交谈 ④满足需要 5、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 ⑶ ) ①保障 ②条件 ③基础
6、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 ⑴⑵⑶⑷ )
①高级教师 ②一级教师 ③二级教师 ④三级教师 ⑤ 四级教师
五、简答
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
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特别是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体现的。
2、试简述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从宏观上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微观上讲,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六、实例分析
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浮着一只“鸭子”(标本)。老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嬉逗“鸭子”。而标本鸭子果然盯着馒头转。学生很惊奇。老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想”。于是教师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磁铁,又从馒头内拿出一根铁钉,开始讲“磁铁”。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讲、思考、探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此,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
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填空
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6、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
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
8、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
9、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
10、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水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2、小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 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认为,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人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5、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选择题
1、( C )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2、( C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 A )
A、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C、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
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 D )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 A、思想功能 B、道德功能 C、个体功能 D文化功能 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C )
A、个体生存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6、智力是人的( D )
A、自然能力 B、习得的认知能力 C、自然能力 D、自然能力和习得的认知能力
7、( C )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8、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 B )的观点。 A、涂尔干 B、杜威 C、卢梭 D、布鲁纳 9、( A )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毛泽东教育思想 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D、邓小平的“中特理论”
四、判断题
1、马克思学说中“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自由”,而“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一是对学生个性的抹煞。( √ )
2、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平面的发展,( √ )
3、初中是素质教育,高中是“应试教育”。( × )
4、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 )
5、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一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一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的哪些素质?
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力;⑶开放思维;⑷崇高理想。
第六章 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