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考研经验总结|考研心得
分享
展开全文
我是一个三战钉子户,从17年到19年的每场考试我都参加了,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形式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难,十分明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17年你拿着360的分数全国大学任你挑,可19年调剂群一把一把的380/390都走不了。我的这三段考研经验几乎涵盖了大部分考研生的典型状态,可以说这三段经验中的前两段我将考研(起码是视觉传达考研)所有的经典错误都试错过一遍了,最终三战上岸虽然不算光荣,但起码我觉得积累的这些经验可以传输一下,帮助一些学弟学妹了
~接下来我会把从前两段失败经历到最后一次成功的经验所有细节都叙述一下~有可能会有些啰嗦繁长,但是我相信对20届的不管是一战生还是即将选择二战的学弟学妹来讲都会是很大的帮助~一、一战二战失败总结我毕业于北京一所排名还稍微靠前一些的211综合类院校,虽然我们学校艺术类专业不是优势专业,但起码综合排名还算靠前—这是我的基本情况,然后虽然我是连战三次,但其实每一次都考的是不同的学校,第一年考的是北京一所985综合院校。当年我还是应届生,从大三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也报了所谓的网络某不算太知名的英语考研班,但事实证明我并没听几节课……这个公共课部分我会放在文章最后再讲,然后专业课是自己托朋友找了一个目标院校的学姐,当时想的很简单,学姐考上了再加上也是在校生肯定会有某些内部消息经验,但是不巧的是这个学姐不是很会教课,因哪所目标院校是初试考类似论文形式的题目,十分活,所以当时学姐根本就没打基础讲史论的东西,而是直接每节课出题让我做,论点论据都是我自己搜百度查找出的,然后再揉和提炼自己写出的东西,在讲课的逻辑框架上也是按照视觉传达的大分类(例如标志、网页、书籍装帧)来讲的,好处是,对我后来写论文以及根据题目列提纲的能力提升帮助很大,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了许多知网、百度文库的相关的论文,对某些视传经典问题例如“未来设计发展趋势”、“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这
类的考研常出的理论问题能熟练从各个方向撰写、举例。但坏处就是我史论一点都没学,这有多严重呢,这么说吧第一年考研我考了360,理论108多,但是其实理论中有道大题“简述包豪斯”我就写了几个字,这一题分数占40分,手绘我是130多分、英语政治每一门都是60多,但当时离复试线还是差了十分左右。现在看来当然悔,包豪斯这么基础的史论题我竟然寥寥几分都没拿住,也就是说,哪怕当时我多写点我也能挤进复试。当然我的一战失败经验还在不会调剂,当时虽复试没进,但依靠我的成绩和那年大把大把的学校名额空缺我完全可以走,但当时就是盲目的在等所谓的调剂系统放学校出来,活活吧机会等光了,调剂这个事我下面也会专门说。而在一战的时候学姐教的手绘也很简单,就是临摹,后期所谓的画题时也是简单的让我白度素材再临摹这拼凑。到了二战的时候,我换了我们本科院校,因为觉得本校生考本校会很简单,而且我已经考过一年自认为有经验,再加上当时我是租住在学校里,每天都是拿着书去图书馆学习,每天我甚至还保持着化妆去自习的习惯……自然就是根本心不在学习上,理论这个时候也仅仅是借了一本笔记自己抄写了一遍,唯一二战给我带来的有用经验就是那个时候把新东方的盗版的单词课从头到尾认真学了一遍,而且英语一的所有真题也认认真真做了一遍,后期因为要回户口原籍考试,我干脆就搬回家复习了,但是在家时效率依旧不算太高,当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