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控制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文章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信息、教学手段及环境所组成的教学结构要素为着眼点,通过分析来解释如何运用控制论原理去调控教学活动,对控制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实施控制式教学所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控制论;教学;调控
一、控制论与教学概述
教学控制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兰达1962年提出,后为心理学家塔雷金娜等接受并发展,它以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教学系统, 揭示教学系统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寻求最佳的教学程序, 改进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内部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控制来达成的。因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控制关系,这是保证教学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联系。
二、当今控制论视角下教学要素的构成
(一)教师多元化的控制
1.明确教学目的,进行超前控制
教学目的的确定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如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需在多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积累所得到的经验,来制定具体、明确、可行的教学目的,既要超前制定好教学目的,更要把这一目的超前告知学生,以此形成超前控制,为教学营造一个好的开端。
2.选择最佳教法,实现优化控制
“最佳”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二是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性。这两层含义既是选择教法的原则,也是检验教师能否做到优化控制的条件。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在多因素下进行考虑,如教学目的的制约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实际接收的可能性等。
3.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动机控制
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是学生求知的根据,外部动机对学习可起到促进作用。如何强化动机,需要教师实行恰当的调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法有:创设浓厚学习氛围,诱发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教授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获取学习成就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