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模式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根据有关图表,分析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主要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符合系统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主要原则的理解
2.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对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解。
- 1 - / 8
【导入】
同学们,在前两节我们了解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面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很多有识之士站了出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地球是属于人类的地球,环境问题就像是地球这个“巨人”身上的疾病,对待地球就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有病就医,祛除顽疾。同时,并不能因为有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就裹足不前,我们同样还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教学过程】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方面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又把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那么,环境问题是不是伴随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才出现的呢?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101页第一部分的内容。 采猎文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人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一个地方的食物来源没有了,就得到远处采猎,或迁移到另一地区。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如:猛犸象、披毛犀)。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尚不能满足,所以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这种环境问题也并未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阶段,环境对于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显得相当微弱,人类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这一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进行越来越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对土地、水、气候进行开发利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了稳定可靠的
- 2 - / 8
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例如:人口的增长,必然使得耕地的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在此阶段,昔日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平原相继变成了大片沙漠,中美洲的热带低地几乎人烟绝迹,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也变成了千沟万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在这一时期,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导着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人地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只是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如此,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战国至秦代的古墓中就有一些竹简,上面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大意为: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得以解除。 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
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迅猛增长,为了生存,人类掠夺式地开发资源,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事实上正是如此。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水俣病、骨痛病、烟雾事件等)。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在地球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发展看作是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过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以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寻找到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
- 3 - / 8
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经济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经济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说:“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前进的改革。”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的多。但人们在工业文明时期没有认识到发展的真正涵义,仅仅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真正的发展应该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板书)。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从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实现人类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和谐(即由和谐从而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下一步就是如何进行操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2页和103页的内容。
1.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地球生命应共享及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和财富,而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地球生命不仅跨空间、时间,还包括其它物种。 ①同代人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的和平等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的生活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给全体人民机会来满足他们较好生活的愿望。
②代际间的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要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这一代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发展的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要给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③区际间的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在贫困和富裕地区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地足够的补偿去恢复和发展。贫富悬殊,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 4 -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