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美术第十一册第四课
梵高 吴冠中 罗丹 达芬· 潘天毕加索
米勒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北路小学
许爱军
教学内容:冀教版美术第11册第四课《我喜欢的艺术家》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以能否“看懂”为标准,他们欣赏的一般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地借助“文学性”的描述。当然,用这种方法欣赏一般性的具象绘画是可以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或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而我们要想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就应该明白:没有一个时代的美术不是在它特定的时间、地点、文化背景上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搜集资料,运用观察、欣赏、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齐白石、徐悲鸿、毕加索、米勒、罗丹或者其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从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学情分析:
就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知识基础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观。他们的美术技能基础和理论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从小参加过各种美术兴趣班,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讲已无法满足。少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大多数同学都愿意积极参与到美术课中来,并且主动表现自己。六年级孩子是养成美术素养、人文素养的良好时机,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主要靠欣赏课。
课前,对学生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后,发现少部分孩子知道齐白石、徐悲鸿、梵高等艺术家,有的几个同学还能描述出相关的作品。但多数学生不知道。本课要把重点放在“观察、发现”而不是“画”上,为此,“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既是本课重点,也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料作品图片,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比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共同搜集艺术家及作品资料,课前准备对本节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 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史上至少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2. 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3. 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养成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良好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史上至少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师生搜集的有关中外艺术家的资料(故事、图片、光盘等) 建议:
1、课前,发放问卷,调查学生“知道哪些艺术家?你了解他吗?作品有哪些?还想了解哪些艺术家或作品?“教师汇总之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2、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有关中外艺术家的资料,如图片、光盘等,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机动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会学生欣赏方法。学生根据学会的欣赏方法,完成一份欣赏作业。包括作者简介、代表作品及作品特点(给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若能揭示出其背景意义更佳,课下与同学之间交流。
第二课时(机动),学生尝试着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艺术特色。
一、忆(准备阶段)
首先,用很短的时间来总结上节课的学生作业,重点要突出表扬优秀的作业及作者,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希望他们今后能够成为艺术家,并以此作为导入新课的契机,提问学生“你知道的艺术家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学生提到的艺术家的名字,(有意区分出中、西画家,以便后面教学欣赏方法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欣赏角度去评述。)以这种方法来实现“温故”“引新”的目的。
二、观(描述阶段):
教师根据课前调查问卷,整理出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让学生阐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可提问如作品表现的艺术手段是什么?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能否充分地表达主题等。同时,若是学生透过画面,能猜测出作者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会出画面的情调,是深沉还是豪放,是乐观还是悲观等教师要予以鼓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简单的欣赏方法要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发言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学生,不要限制学生的观察思路。在谈话进行有困难的时候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线索启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体会。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出:
(一)师生共同回忆绘画艺术的语言,之后归纳。主要有:线条、形体、色彩,此外还有色调、动感、笔触、体量感等。
(二)中国画作品特点——线与墨的灵性,书法、绘画、印章一体。 (四)西方作品特点——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
师介绍,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
熟悉了本课提及到的艺术家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课中未提及到的艺术大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最后,请学生填写“学习检验卡1”。 三、品(分析阶段)
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利用《清明上河图》(局部)和《最后的晚餐》,进行中、西方人物场景绘画对比)。提问如:
画家在画这幅画时使用了哪些颜色?看上去感觉怎么样?
请你看一看,画面上使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个方向的? 画面上的人是一样大小吗?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通过比较观察,这两幅画使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通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但对于坚持己见的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
四、评(评价阶段)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深层内涵。 提问如:你觉得这幅画美吗? 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你看了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
你能感受到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吗?
教师要对作品进行较为综合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总结,帮助儿童加深印象,提高审美评价的能力。
五、议(感悟阶段)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在老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资料按中、西艺术分类,对作品的艺术特征、文字和图片的对应等方面进行挑选、整理、粘贴、装饰,然后小组学员间互相解说,解读,最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特别介绍本小组最感兴趣的。
接下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搭设一个平台,即提问学生“你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地。对于学生恰当的评述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丧失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
六、写(提升阶段)
结合本课所学,填写“学习评价表”。至少有3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均可)及其代表作品。
七、临(延伸阶段)
有兴趣的同学在本课结束后,可以尝试着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艺术特色;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创编一幅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第四课 我喜欢的艺术家
绘画艺术的语言:线条、形体、色彩、色调、动感、笔触、体量感等。
中国画——线与墨的灵性,书法、绘画、印章西方绘画——注重写实 一体。
齐白石 《群虾图》
毕加索 《和平女神》 潘高寿 《朝日》 梵高 《向日葵》 徐悲鸿 《奔马》 米勒 《拾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