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料】
线与墨的灵性: 中国画作品欣赏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
中国画一般是卷轴式的,即画家完成作品后还要经裱褙--用纸或绢绫等材料衬托、加边,上下或左右装上木轴,竖式大幅称立轴、横式长幅称为手卷,收时卷起,观时展挂。横卷如此,立轴亦然。中国画的透视被称为\散点透视\,即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点透视限制。山水画诀中有\三远\法,即讲作画可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方式经营山水树石形象,左右远近的景物可并入画中,从山脚到山巅乃至云际可容一轴。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 用线条造型,使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写意而非写实。因为线条本身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表达的不是肖似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情绪。线的长短、缓急、粗细、柔刚、顺折??等,都表达出不同的感觉。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皴擦出体积,例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能表现延绵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可表现峻峭的峰峦。
自然界本有丰富的色彩,但中国画以墨代色,称墨为\墨色\。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墨分五色\方法,即用浓淡变化的墨色造就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致使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写绿荷,墨色能露满纸清气。许多画家还使用\破墨\法,使墨色多变而富有奇韵,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在破墨的基础上又有\泼墨\,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倾墨,任墨在绢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不可重复的新意。所以,线与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
这是中国画完美的情境。有的作品仅有寥寥数笔,形象似简练粗率,但却在画幅中题了不少字;有的半幅是诗,半幅是画;更有许多历代名画在流传中被不断添上印章和题跋。画中的诗文或是对景物的吟咏,或是对作画心境的记录,或是以画赠友的酬唱,总之,是画家对人生的看法与心态的披露。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画论称之为\补画\,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处,而是形成书画浑然的面貌。许多画家的书法风格与其画的风格相近,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意韵。
中国艺术名家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不详。其作品落笔雄健凝练,喜欢用形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表现山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楼阁图》、《雪山萧寺图》等 。
《溪山行旅图》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有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旅客,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树木密布,树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范宽运用浓重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出山石的轮廓和纹理,然后用浓淡层次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赋予山石强劲的生命力。
《雪景寒林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屹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物体的形态,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意气,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擅长画竹,也喜欢作枯木怪石。
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枝干扭曲的枯树,好像挣扎伸展,坚韧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
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之气。
倪瓒(1301年~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幼霞子等,无锡人。生于富豪之家,喜欢与名士往来,青壮年时过着读书作画的“风雅名士”生活,自筑“清闷阁”,藏有很多书画文物。元末卖田散财,浪迹江湖之间,世有“倪迂”之称。擅山水、竹石,创造“折带皴”。喜欢作疏林坡岸之景,意境萧散简远。主要传世作品有《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等。
《六君子图》画了六棵姿态挺拔的树,树叶采用不同点法表现。上面有黄公望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柂。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是一首读画诗,前两句描绘画中之景,后两句阐释作品的意蕴,认为描绘树木“正直特立”的形象,意在表现君子的人格精神。所以这幅画称之《六君子图》。
《渔庄秋霁》图 是倪瓒55岁的作品,构图已彰显了个人风格,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远山居于画幅上端,使画面具有了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坡外一片余白,表示水面,隔水远山横卧,气象荒寒萧疏。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别号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出身于江苏吴县的一个商人家庭。他在绘画方面精于山水、人物、仕女,兼画花鸟、竹石,并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方法,能收能放,工笔、写意俱佳,是一位全面多能的画家。
《华山图》是学李唐的早期作品。岩石间画一草堂,屋后种植翠竹,一高士正游于其中,左侧山间一人,御凤腾云,描绘出其神游太虚情景。右侧岩脚有山石小道,以通草堂。用笔、用墨不仅表现了山水的险峻,而且表现出节奏感,极富创意。
《牡丹仕女图》画一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举,体态丰盈,举止安详。运用方圆兼施富有对比的笔法,增强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清雅,使画中人愈加显得明丽可人。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吴县人。他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长画山水。他40岁以前多画小景,之后为大幅,笔墨坚定豪放。他的书法遒劲奇特,后人把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等。
此图是沈周为庆贺他的老师陈宽70岁生日而精心制作的祝寿图。沈周借助于万古 常青的庐山五老峰的崇高博大来表达他对老师的推崇之意。画面上崇山峻岭,层层叠叠,清泉飞流直下。山下有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溪流湍急,云雾浮动,使画面增加了空间感和流动感。
《夜坐图》画山中数间茅屋倚着岩石而修建,旁边萦绕修竹、小溪,一人在屋中点灯夜读。图中笔墨老练沉着,花青墨笔烘染夜色,气氛营造静谧,加以图文相衬,为沈周极精之作。
石涛(1641年~约1718年):清初书画家、画学理论家。僧人,自称“苦瓜和尚”。擅画兰竹,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画名极盛,为“清初四僧”之一。对后来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传世作品有《细雨虬松图》、《采菊图》、《对牛弹琴图》等。
《细雨虬松图》表现秋日的黄昏,山中一场细雨后,山岩、丛树、红叶、屋舍显得更加明亮、洁净、清新,他以清劲细秀的线条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用墨清淡,点苔也不多,以藤黄调入赭石把亮部染出柔和的层次。这种清朗含蓄的“细笔”之作在石涛的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山水清音图》在错落纵横的山岩间,奇松突兀,横亘在山岩之间,如龙飞凤舞;一股瀑布从山头上直泻下来,两位高土正对坐于桥亭。作品用笔劲力沉着,用墨淋漓泼辣,多种皴法交织在一起。
《采菊图》此图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图中高峰叠翠,苍松青郁,茅屋掩映其间。院旁,菊花盛开,一位高士面向菊花,悠然之态可见。
郑燮(1693年~1765年):清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善写兰竹,尤以墨竹为最,工书法,能诗文。
《甘谷菊泉图》中作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腾直泻崖下;悬崖下的茂菊,叶壮花艳。笔墨放纵,挥洒淋漓,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兰竹芳馨图》画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山石以枯笔写出,浓墨撇写兰竹,气韵生动。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以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在这幅画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字昌硕,号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工书法,
擅写“石鼓文”,精篆刻。其艺术风尚在我国和日本均有较大影响。传世作品有《红梅图》等。
《红梅图》以浓墨写梅干,干笔写枝,虬曲盘折,很有动势。胭脂点写梅瓣,疏密变化,富有韵律。整个画面色酣墨饱,气韵脱俗,可称书、画双绝。
《墨兰图》中画山石危耸,幽兰丛生于崖壁石脚。淡墨粗勾山石,简笔点染。兰丛以焦墨干笔写出,其意萧萧。兰花以淡墨点写,浓墨点蕊,清雅恬淡。
齐白石(1864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号白石,别号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早年曾做雕花木匠,至27岁才拜师学书画。40岁后,曾先后五次游历祖国各地。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画诙谐、有趣,雅俗共赏。
《群虾图》现藏中国美术馆。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此图中画6只虾,用淡墨画躯体,表现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1951年老舍给齐白石拟了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要求在画面上表达出声音,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表现的。齐白石经过仔细琢磨,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几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
黄宾虹(1865年~1955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历任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学识渊博,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江行图》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有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使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画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墨色相融,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雨过云犹湿》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作者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等法,使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表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动人境界。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赴法留学。1927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多次赴海外举办画展。抗战开始后投身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兼长油画、国画,作画主张“尽广大,致精微”。所作中国画,题材广泛,尤以画马闻名。于美术教育贡献尤大,桃李遍天下,影响极大。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等。
画马是徐悲鸿的特长,他的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寓意。早期,他的马“踯躅四顾,萧然寡俦”;九·一八事变后,则“哀鸣思战斗”,以马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建国后,他的马一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主题。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愚公移山》图中,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潘天寿(1897年~1971年):浙江宁海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
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雨霁图》以近景表现,在布局上构思奇巧,不拘一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虬曲盘节的松树,松针繁茂清润。下方石间青草、苇叶生机勃发。石旁流水潺潺,在狭口处汇为一泓飞瀑。远方树木葱葱,如沐新装,表现出雨过天晴的景象,确是一幅传神之作。
《小龙湫一角》是潘天寿先生在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方面进行尝试的成功的典型。小龙湫是雁荡山著名风景点之一。画中一些极为平常的潭水、溪流、石头、山花、野草在潘天寿的笔下却创造出了一个极为清新、别致、幽深、静穆的画面,表现了“空山无人,流水空放”的诗一般的意境。画水的线条劲而柔,与石块的刚强凝重形成对比。各处点缀的山花野草,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角”使人感到生活在大自然中精神必然为之振奋而充满希望。
李苦禅(1898年~1983年):名英,字苦禅。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拜艺术大师齐白石为师,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荷塘栖翠图》为其晚期作品之一。画家以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荷塘一角,画面简括豪放,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枝上栖息的翠鸟,双足紧抓枝茎,回首翘望,一种苍凉冷峻之美扑面而来。画家用苍劲、简约的笔触画出了自然和生命那质朴的景象,别有一番意蕴。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省内江市人,名爰,号大千居士。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他画荷花、海棠及工笔人物,雅俗共赏。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的荷花,面貌多样,有工笔重彩的,有花朵勾勒填彩而泼墨带色成叶片的,有白描勾花而叶片写意的,有勾花而渲染荷叶的,有近似八大水墨大写意的,有淡彩没骨如恽南田的,有宛若西方水彩画意趣的,有荷叶淡墨晕染加以泼彩的。《墨荷》中的荷花清香淡雅,呈盈盈玉洁之姿,荷叶全用泼墨挥扫,着墨浑融而摇曳多姿,轻盈中有力度,浓淡里出变化。
《长江万里图》画卷近20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连贯,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画面从泯江索桥起,直到长江出海口,把画家想象、追忆中的万里长江景色集于纸上。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林风眠(1900年~1991年):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曾远赴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校长。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在中国的诗意里,笛子是塞外孤寒的象征之一,林风眠的仕女画《吹笛图》端庄静穆,加之素淡清雅的色彩,流畅沉稳的笔意,使画面珠联璧合。
《秋艳》中描绘的是平原上的秋色风景。河边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暮色开始降临,逆光的树干、屋顶、河岸,与灿烂余晖中的金红色的叶子形成强烈对比。墨与纯朱砂、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
叶浅予(1907年~1995年):浙江桐庐县人。他以漫画、速写和舞蹈人物画“三绝”名满中外,其作品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1942年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1947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从事国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所画人物、花鸟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
李可染(1907年~198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入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师从林风眠、齐白石,专攻素描和油画、国画,研习美术史论。1946年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副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1981年11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漓江系列》是李可染山水画经典性系列之一。《漓江胜景图》是《漓江系列》先导之作。画家以一流笔墨描绘江南春色,似拙而秀,似重而灵,显现大师风范。在视觉、想象力上给人留下上下左右驰骋的空间。
《万山红遍》作于1962年,以朱砂描绘万山红遍诗意图。从艺术上讲这类特别山水创作是李可染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