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
《葬花吟》两个英译本
侯信媚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葬花吟》更是提炼出的精华。要想把如此的一篇《葬花词》译为英文,更是需要精湛的翻译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来赏析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二个译本。
关键词:《葬花吟》 杨宪益 霍克斯 译作赏析 第一部分:引言
引言《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由此引发出她对爱情的失望与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含泪归去后久未成眠。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不由得“感花伤己”,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被人们名之《葬花吟》。《葬花吟》被翻译过多次,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两个译本,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及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本文将分析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此译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很好的再现了原文。二、《葬花吟》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笔下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依凭。《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杨,霍二位翻译大家均凭借高超的技艺,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美感。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1、原文的意美
全诗借葬花为发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心中无限伤感淋漓于笔端。原文的意美体现在诗词用语的使用。象征手法的使用,以及用典这三个方面上。(1)诗词用语的使用原文使用了大量诗词用语,使得整首诗富于文学色彩。 如:春榭、绣帘、重门、圉中、红颜、柳丝榆荚、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等。(2)象征手法的使用原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花”象征美丽的女子、纯洁的爱情;用“鸟”象征对理想和美好前途的憧憬;用“鸟巢”象征温馨、安定;用“渠沟”象征社会世俗的风气。(3)用典 《葬花吟》里有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第24行的
“洒上空枝 见血痕”。相传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成“湘妃竹”。所以 黛玉也叫“潇湘妃子”。她居住的地方叫做“潇湘馆”。第二个是第25行“杜鹃无语正黄昏”。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嘀血染花枝的故事。花坤杜鹃花。
2、原文的音美
原诗属于初唐体歌行,四句一节。节自为韵。且平仄韵就押韵而言。基本上是四句一韵,韵脚在一、二、四句。即aaba。然而也有变体。 3、原文的形美
《葬花吟》为古体诗,以七言为主,含有杂言(如第16,39,40行)。第16行:“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第39行有三言:“天尽头” 。第40行有五言“何处有香丘”
第三部分:介绍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将自己近60年的文学翻译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独创性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提出来。其中所提到的“美”就是意美、音美和形美。
“三美”也是许渊冲对诗词翻译标准的论述:诗歌翻译,特别是格律体诗词的翻译,最好将原诗所表达的意美、音美、形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诗词中的“三美”,第一位是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
许渊冲说:“意美则是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 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 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诗词翻译在意、音、形三者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为此他提出了解决的原则,‘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音美的重心是押韵,形美的重心是诗歌的形式,在对原诗正确深入的理解基础之上,音形的结合皆是为意美作铺垫,使得译文活灵活现原诗风格和情趣。“三美”理论对当时乃至现在的译者都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杨译、霍译《葬》如何再现原文三美。
目前,《葬花吟》的英译文主要有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DavidHawkes)所译。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二种译文分别简称为“杨译”、“霍译”。 下面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来赏析“杨译”和“霍译”对《葬花吟》原诗最后四句的译作。
第一句:原文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杨译 Now you are dead I come to bury you; None has divined the day when I shall die;
霍译 Can I, that these flowers' obsequies attend, Divine how soon or late my life will end?
杨译将原文的疑问句译为陈述句,虽表达出来原文的意思,但改变了形式,在
情感表达上也弱了几分,而且也未能像原文那样押韵。笔者认为此处译文在形美和音美上的缺失造成了意美的缺失。
霍译用了疑问句式,与原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而且霍译的“attend”和“end”押韵,与原文在韵律上保持一致。这种形美和音美更增加了译文的意美。
意境的创造主要依赖于词的选择。在用词方面,“尔”一字杨译直译为“you”,与原文相符,更能拉近读者与译作的距离,更容易使读者进入诗境,激起感情上共鸣和同感。霍译为“these flowers”,体现了整首诗以花喻人的用意。 “收葬”一词,杨译用“bury”,采用直译,而霍译却用“attend”,或许是出于对“these flowers' obsequies”的搭配的考虑,但这样一来,却淡化了葬花人的“葬”这一行为。“何日”一词,杨译用“the day”是直译,具体的日期,而霍译为“soon or late”,采用模糊的表达,更能体现出命运的变幻莫测,以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黛玉那种对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失落,迷茫,惆怅和感伤。“丧”一字,杨译直译为“die”,有点直白,霍译为“life end”一方面是为押韵,另一方面使用温婉的表达更增添了几分诗意,几分伤感。
第二句:原文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杨译 Men laugh at my folly burying fallen flowers, 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dead I lie? 霍译 Let others laugh flower-burial to see: Another year who will be burying me?
杨译在形式上与原文相一致,都采用疑问句,体现了形美。霍译则将前半句的陈述句译为祈使句。在音美方面,霍译采用押韵,较杨译更胜一筹。在意美方面,还从遣词用句上来分析。前半句“侬今葬花人笑痴”,杨译为直译,将“痴”译为“folly”,不仅可以表示“痴”,还有“荒唐”之意,用在葬花的黛玉身上,尽显其脱俗无尘、孤傲独立之个性。而霍译却采用删减手法,省去不译,笔者认为欠妥。人笑的不仅是葬花这一行为,更多的是葬花行为背后的那种“痴”,这种行为仅仅是一种载体,而痴才是真正的内涵,但在霍译中,却省去了这种重要的内在情感。而且将“笑”译为“laugh”不如“laugh at”更贴切,更能表达出嘲笑之意。霍译则用“flower-burial”这一名词,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描写,隐约还有种画面的美感,而那种因花儿飘落,命运衰落的凄凉和悲伤荡然无存。在句式上,霍译将此句译为祈使句,凸显了黛玉的孤傲独立,我行我素。但原文更强调的是“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虑和叹息。在笔者看来,此译文未能很贴切的传达原文的意思。在“他年”一词的处理上,霍译为“another year”,而杨译用一个时间从句,译为“死去的时候”,解释的更为清楚明了。
第三句原文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杨译 See, 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 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 霍译 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
二者都在形式上忠于原文,韵律上,霍译采用押韵,优于杨译。在意美上,杨译和霍译都将此句译为主从句,能更好的体现出主次,用从句春的残和花的落来衬托主句的“红颜老死”,突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借花喻人的这一用意。在顺序上,杨译忠实于原文,先译春残再译花落,符合自然规律,而霍译则先译花落再译春残,有悖逻辑。“老死”一词,杨译和霍译分别为“ebb and fade”和“sickens and turns pale”,这些词即可写花也可写人,有一语双关之妙,“and”这一连词的使用,更是把那种凋零,哀伤,凄恻,惆怅和无奈体现得更悠长,更淋漓尽致!虽是意译但却保存原诗所营造的意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第四句:原文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杨译 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 fades, 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 or dead maid?
霍译 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
从形式上来看,杨译将感叹句译为疑问句,加强原诗的感情力度。霍译则选用陈述句,显得有点苍白,用词也过于平实,没能很好传达原诗含而不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深层思想以及凄凉悲惨的意境。韵律上,霍译采用押韵,优于杨译。对于意境的创造,还是从选词来分析。“一朝”一词,杨译为“the day”,霍译为“one day”,都不能体现出由繁荣转为落亡,有鼎盛转为衰败的命运骤变。杨译用“care for”译“知”,更贴切的传达了黛玉内心的伤悲感触和高傲孤寂的情怀,原诗脱俗不凡、悲凉凄楚的意境得以再现。
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诗歌的形式、平仄韵律和押韵方式等实际上很难再现,更是难以传达出意境美。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且采用的翻译策略各有不同,但杨,霍二位翻译大家均凭借高超的水平,再现了原作的美感。二位的译作各有千秋,有不少地方值得好好品味,不愧为英译《葬花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张智中. 葬花一吟葬香魂,译诗三种异情韵—《葬花吟》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133-136.
[2] 夏荥.“诗歌翻译三美论”再现——谈杨宪益译《葬花吟》[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8): 215-216.
[3] 张军平. 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67-71.
[4] 谢青. 《葬花吟》中英文赏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48-154.
[5] 孔祥立. “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
吟》英译为例[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4):12-15.
[6] 魏瑾, 汪小英. 中诗英译中的意境传达和音律再现——以《葬花吟》两种英译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7):40-42.
[7] 刘肖杉. 《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 外语教学, 2007(5):91-94.
[8] 陆秋玲, 罗胡琴. 用功能派翻译理论赏析《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三个英译本[J]. 教学探索, 2007(9):76-77.
[9]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0] 侯国金. “葬花吟”译评[J].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06(Z1):234-239.
[11] 曹建辉. 从《葬花吟》英译看诗词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225-227.
[12] 侯国金. “葬花吟”译评[J].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06(Z1):234-239.
[13] 杨苡.《杨宪益与翻译》[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83-2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