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05: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

一、绪论

1.石蜡切片术

(1)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醇)固定新鲜的组织块(1.0cm3左右);

(2)用乙醇脱去固定好的组织块中的水分,再用二甲苯置换出乙醇;然后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中;

(3)用切片机切为5~10 μm的薄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进行染色;细胞核与核糖体内物质(嗜碱性)被染成蓝紫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嗜酸性)被染成红色。

2.超薄切片术

(1) 用蛋白质凝固剂(戊二醛)和脂肪凝固剂(锇酸)两次固定组织块(不超过 1mm3); (2)脱水后用树脂包埋;

(3)用超薄切片机切为50—80nm薄片,再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 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4.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组织可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二、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根据功能分为 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为游离面;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3.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 其他:肺泡、肾小囊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4.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六棱柱状,核长圆形。肠道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分布杯状细胞。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似多层,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锥形细胞、梭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 分布:呼吸道

6.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矮柱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 角化:皮肤表皮 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

7.复层柱状上皮:浅层为柱状细胞,深层为多边形细胞。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8.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而变化。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9.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构成的器官或结构。

10.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一般释放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11.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有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泡状、管状、泡管状。

12.浆液性细胞:核圆,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基底部粗面内质网发达,核上区有高尔基复合体和酶原颗粒。 13.黏液性细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核周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杯状细胞是散在分布的黏液性细胞

14.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常形成浆半月。 15.微绒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 1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较长突起,纤毛中央有两条单微管,周围有九组二联微管 17.注: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参考细胞生物学相关详细内容

18.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透明层+致密层),与结缔组织相连部分为网板(网状纤维+基质)。

三、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无极性。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物质运输等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内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脂肪细胞。 细胞 成纤维细胞 外形 细胞较大,多突起 胞核 胞核较大,着色浅 胞质 弱嗜碱性;电镜下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嗜酸性 嗜酸性;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功能 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 损伤时,逆转为成纤维细胞,修复损伤 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合成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应答 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较小,长梭型 伸出伪足而形状不规则 卵圆形 胞核小,着色深 核小,呈圆或肾形,深染 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体在核内辐射状分布 核小而圆,居中 浆细胞 肥大细胞 细胞较大,圆形 形似纤维细胞 分泌组织胺、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分泌肝素参与凝血作用 干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间充质细胞 3.胶原纤维:由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在胞外聚合成束,再黏结成胶原纤维;被HE染成粉红色;电镜下可见周期为64nm的横纹;韧性大,抗拉力强 4.弹性纤维:纤维较细,可被醛复红染成紫红色;电镜下可见弹性蛋白(核心)+微原纤维(外周)

5.基质中的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蛋白聚糖可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纤维粘连蛋白是将细胞、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有机连接的媒介。

6.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浆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组织液的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环境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7.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8.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由于脂滴溶解,脂肪细胞胞体呈空泡状。

9.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突起互连成网。 10.线粒体发达的细胞胞质呈嗜酸性;内质网发的的细胞呈嗜碱性。

四、血液

1.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细胞约占45%,血浆占55% 2.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3.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 μm;中央较薄,厚约1 μm ;周缘较厚,约2 μm。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

4.红细胞具有形态可变性,当它通过小于自身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5.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直径10 ~ 12 μm;核呈曲杆状或分叶状(2 ~ 5叶),叶间由缩窄部相连。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

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1 ~ 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4 ~ 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7.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直径10 ~ 12 μm;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可将核掩盖。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8.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 ~ 15 μm ,核多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其分泌物能分解组织胺,灭活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

9.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直径14 ~ 20μ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10.(小)淋巴细胞:6 ~ 8 μ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11.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双凸圆盘状,直径2~4 μm ;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

12.血细胞正常值: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男(4.0~5.5)×1012/L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女(3.5~5.0)×1012/L (4~10)×109/L 淋巴细胞 血小板 50%~70% 0.5%~3% 0%~1% 3%~8% 25%~30% (100~300)×109/ L 13.原始血细胞于胚胎第3周在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第6周于肝造血;第12周于脾造血;胚胎后期和出生后,主要于红骨髓造血。 14.

造血组织 血窦 网状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 红骨髓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核心成分为基质细胞,包括骨髓基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等。分泌造血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15.血窦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

16.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1)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反之

(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成杆状、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

(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变弱,单核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特殊结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4)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除外

17.红细胞系发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出现)—→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18.粒细胞系发生: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

19.单核细胞系发生: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20.巨核细胞系发生: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

五、软骨和骨

1.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内无血管。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2.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3.越靠近软骨中心,细胞越成熟。 2 ~ 6个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4.软骨基质中紧靠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呈强嗜碱性,形成软骨囊。

5.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为软骨膜,内有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可为软骨提供营养。

6.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1)透明软骨分布于肋、关节、呼吸道;纤维主要为Ⅱ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基质中含大量水;抗压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基质较少,弱嗜碱性;韧性强

(3)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大量弹性纤维交织分布;有较强的弹性 7.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骨组织由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骨基质)构成

8.骨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为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和基质(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9.骨板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10.密质骨: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

11.松质骨: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

12.骨祖细胞分布于骨组织和骨膜的交界面,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13.成骨细胞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呈矮柱状;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能分泌类骨质并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转变为骨细胞

14.骨细胞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j38p1mzif207lq1baf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