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15.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直径30 ~ 100μm,形态不规则,核6~50 个,紧贴骨组织一侧有突起,构成光镜下的皱褶缘;具有很强的溶骨、吞噬、消化能力,参与骨的生长和重建。
16.哈弗斯系统(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筒状结构,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17.间骨板是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骨板聚集体,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
18.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之间,以及骨单位之间有一层骨盐较多而胶原纤维很少的骨质,光镜下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
19.骨单位表面的骨小管在黏合处折返,一般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 20.骨外膜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 ,有穿入骨质的穿通纤维 ;内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有血管、神经和骨祖细胞。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
21.长骨的构成: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22.骨组织形成的一般过程:骨祖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类骨质包埋成骨细胞—→骨细胞—→类骨质钙化为骨质—→骨组织形成 23.骺板分为五个区域:
(1)软骨储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分散存在。
(2)软骨增生区:细胞为扁平形,同源细胞群形成纵行的软骨细胞柱。 (3)软骨成熟区:软骨细胞仍柱状排列,细胞明显变大变圆。
(4)软骨钙化区:细胞逐渐凋亡,胞质呈空泡状,核固缩;有的细胞已消失,留下软骨陷窝,内可见破骨细胞
(5)成骨区:蓝色、残存的软骨基质表面,被覆着薄层粉红色的新生骨组织,形成条索状过渡型骨小梁。
六、肌组织
1.肌细胞呈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其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质称为肌浆。
2.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心肌为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属不随意肌。
3.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在整块肌肉外面形成肌外膜。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肌肉内,将其分隔为肌束,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4.骨骼肌中的肌卫星细胞(成肌细胞 myoblast)附着在肌纤维表面,当肌纤维受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修复。
5.骨骼肌纤维直径10~100μm,长度1~40mm,为多核细胞,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1~2
μm。
6.骨骼肌上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I带)和暗带(A带),暗带中间有一条浅色窄带为H带。H带中央是M线,I带中央是Z线。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肌节 =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 I带 + A带+ ? I带。
Z线 7.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
M线 Z线 节中部,两端游离,中部靠M线固定。细肌丝位 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入粗肌丝
H 带 之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
A ? I ? I 8.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陷而成的管状结构,位于明带和暗带交界处,环绕每一条肌原纤维。 9.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其中部为纵小管;两端膨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和两端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能将兴奋从肌膜传递至肌浆网。 10.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11.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为肌丝滑动原理,主要过程为: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膜;
②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Ca2+涌入肌浆;
③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发生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④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杆及头发生屈动,将细肌丝向M线方向牵引; ⑤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H带缩窄,暗带长度不变;
⑥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Ca2+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12.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称闰盘。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周胞质染色浅,可见棕黄色脂褐素。 13.心肌纤维特点:
(1)肌原纤维粗细不等;
(2)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
(3)肌浆网的纵小管稀疏,终池少而小,横小管和一侧的终池形成二联体;
(4)闰盘的横向部分有黏着带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连接牢固;闰盘纵向部分存在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
14.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相互交错,密集排列,细胞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
15.平滑肌纤维内没有肌原纤维,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细肌丝一端附着于密斑或密体,另一端游离,环绕在粗肌丝周围。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收缩单位。
七、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组织成分。
2.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3.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而圆。胞质的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4.尼氏体具强嗜碱性,均匀分布;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表明其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尼氏体只存在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 5.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由神经丝、微管和微丝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
6.神经元细胞膜为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表面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具有离子通道和受体等膜蛋白。
7.每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发出许多分支。分支上有大量树突棘,极大扩展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8.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轴突比树突细,直径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表面的胞膜称轴膜。 9.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最常见的是轴—树、轴—棘或轴—体突触。
10.突触前成分内含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调质,突触小泡表面附有突触素,将小泡连接于细胞骨架。突触后成分中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突触间隙有分解神经递质和调质的酶。
1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小星少突室);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12.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呈星形,核圆而大。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于白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于灰质)。 功能:(1)支持和绝缘;
(2)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3)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4)组织(脑和脊髓)损伤时,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填补缺损。
13.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14.小胶质细胞是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迁入演变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15.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也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促进受损伤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
16.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17.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PNS):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一个接一个地套在轴突外。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之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相邻两个郎飞结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外围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18.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CNS):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末端形成扁平薄膜,可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19.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其施万细胞为不规则长柱状,表面有数量不等、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轴突包在凹沟内,即一个施万细胞包裹数条轴突。
20.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突触外无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轴突裸露地走行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 21.按神经元突起数分类神经元:
(1)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2)双极神经元:树突、轴突各一个;
(3)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随后T形分为两支。 22.按轴突长短分类神经元:
(1)高尔基Ⅰ型神经元:轴突长,胞体大; (2)高尔基Ⅱ型神经元:轴突短,胞体小。
23.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24.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由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而成,进入表皮层部分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没有髓鞘。分布于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之间。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觉。 (2)触觉小体: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之前失去髓鞘,盘绕在扁平细胞之间。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处。参与产生触觉
(3)环层小体: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进入由许多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构成的圆柱体。分布在皮下组织、腹膜、韧带和关节囊。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4)肌梭: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前失去髓鞘,其轴突分成多支,分别呈环状包绕梭内肌纤维中段含核部分。分布于骨骼肌内。参与调控骨骼肌的活动。 25.运动神经末梢: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到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轴突反复分支,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神经纤维分支末端呈串珠样膨体,贴附于效应细胞之间或表面,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
26.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细胞合称一个运动单位。
八、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结节和脑神经、脊神经结节和脊神经、自主神经结节和自主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为灰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含大量神经纤维的结构为白质。由于大脑和小脑的灰质在表层,又称皮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在神经节。
3.大脑皮质中的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包括锥体细胞、梭形细胞,它们的轴突组成投射纤维、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4.大脑皮质中的高尔基Ⅱ型神经元包括颗粒细胞、星形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等,它们构成局部神经环路。
5.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分层排列,一般分为6层:
(1)分子层: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2)外颗粒层:颗粒细胞和小型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中、小型锥体细胞; (4)内颗粒层:细胞密集,多为颗粒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大、中锥体细胞 (6)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
6.锥体细胞胞体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顶树突,伸向皮质表面;胞体还向周围发出水平走向的树突,称基树突;轴突自胞体底部与顶树突相对应的位置发出。
7.小脑皮质由表及里呈现明显的3层:
(1)分子层:含大量神经纤维,神经元少而分散,主要是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 (2)普肯耶细胞层:由一层排列规则的普肯耶细胞胞体构成。 (3)颗粒层:含有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
8.普肯耶细胞胞体呈梨形,顶端发出2~3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子层,主树突分支繁密;细长的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进入小脑白质。普肯耶细胞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神经元。 9.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有3种: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
10.攀缘纤维的纤维较细,攀附在普肯耶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能直接引起普肯耶细胞的兴奋,属兴奋性纤维。
临八12室女座出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