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至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至2题有两项或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一位物理老师制作了一把如图所示的“简易铜丝琴”。他是这么做的:在一块木板上固定两颗螺丝钉,将一根张紧的铜丝缠绕在两颗螺丝钉之间,扩音器通过导线与两螺丝钉连接,铜丝旁边放置一块磁铁,用手指拨动铜丝,扩音器上就发出了声音。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铜丝的振动引起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 B.振动的铜丝切割磁感线产生直流电流 C.该“简易铜丝琴”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利用这一装置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发电机
2.(6分)一质量为1kg的小物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t=0时刻给物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速度的二次方随位移变化的图象为经过P点(5,25)的直线,如图所示,则( )
A.小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B.水平拉力F的大小为2.5N C.5s内小物块的位移为5m D.5s末小物块的速度为25m/s
第1页(共27页)
3.(6分)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的偏转是由于受到原子内正电荷的库仑力作用而发生的,其中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向弹回。假定一个速度为v的高速α粒子(He)与金原子核(的),则( )
A.α粒子在靠近金原子核的过程中电势能逐渐减小 B.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分布在原子内部
D.当它们的距离最小时,α粒子与金原子核的动量大小之比为4:197
4.(6分)在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套圈”,如图所示是“套圈”游戏的场景。假设某小孩和大人从同一条竖直线上距离地面的不同高度处分别水平抛出两个小圆环大人抛出圆环时的高度为小孩抛出圆环高度的倍,结果恰好都套中地面上同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则大人和小孩所抛出的圆环( )
Au)发生弹性正碰(碰撞前金原子核可认为是静止
A.运动时间之比为9:4 C.水平初速度之比为2:3
B.速度变化率之比为4:9 D.落地时速度之比为3:2
5.(6分)如图所示,物体A、B和轻弹簧静止竖立在水平地面上,轻弹簧的两端与两物体栓接,其劲度系数为k,重力加速度为g。在物体A上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恒力,若恒力大小为F0,物体B恰好不会离开地面;若恒力大小为2F0,在物体B刚好离开地面时物体A的速度为量比值为( )
,设整个过程中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则物体A与物体B的质
第2页(共27页)
A.2:1 B.1:2 C.3:1 D.1:3
6.(6分)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Q2分别固定在x轴上的x1=0和x2的位置上。将一试探电荷q放置在x0处恰好静止。现将Q2的固定点左移少许距离,将该试探电荷q仍放置在x0处,则( )
A.试探电荷q一定向右运动
B.试探电荷q所受电场力一定向左 C.电场力对试探电荷一定是先做正功 D.试探电荷的电势能一定是先减小
7.(6分)如图所示带电小球a以一定的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a;带电小球b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以相同的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b;带电小球c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以相同的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c,不计空气阻力,三个小球的质量相等,则( )
A.它们上升的最大高度关系为ha=hb=hc B.它们上升的最大高度关系为hb<ha=hc C.到达最大高度时,b小球动能最小 D.到达最大高度时,c小球机械能最大
8.(6分)下表是一些有关火星和地球的数据,利用万有引力常量G和表中选择的一些信息可以完成的估算是( ) 信息序号 信息内容 ① 地球一年约365天 ② 地表重力加速③ 火星的公转④ 日地距离大⑤ 地球半径约6400km 2度约为9.8m/s 周期为687天 约是1.5亿km 第3页(共27页)
A.选择②⑤可以估算地球质量 B.选择①④可以估算太阳的密度
C.选择①③④可以估算火星公转的线速度 D.选择①②④可以估算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9.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想“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们找到了如下物品:一根粗细均匀的长橡皮筋、木板、剪刀白纸、铅笔、刻度尺、三角板、三个重量相同的钩码图钉和细绳若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橡皮筋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上细绳套,分别挂上一个两个、三个钩码,用刻度尺测量挂上相应的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看伸长量是否与所挂钩码数成正比,若成正比则进行下一步;
步骤2:将橡皮筋剪成长度均为的三段,将三段橡皮筋的一端系在一起设为结点O,另一端均系上细绳套,任取两细绳套对拉检查对应橡皮筋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进行下一步;
步骤3:在木板上固定白纸,在白纸合适位置用图钉套住一细绳套,现用手将另两细绳套成一定角度往下拉适当的距离记录结点O的位置和测量三段橡皮筋的长度l1、l2、l3.(如图所示)
(1)则有关上述操作说法正确的有 A.步骤1的目的是判断橡皮筋是否符合胡克定律 B.步骤2的目的是判断三段橡皮筋劲度系数是否相同 C.步骤3还需要记录橡皮筋2、3的方向
D.步骤3还需要测力计测量三段橡皮筋的拉力大小
(2)该小组的三名同学分别做此实验,则他们在改变细绳的夹角再做实验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保证结点O位置不变。现测得l=10.0m,则甲、乙、丙记录的数据明显存在错误的是 (填“甲”或“乙”或“丙”)。 甲:l1=l2=l3=15.0cm;
乙:l1=15.0cm,l2=120.cm,l3=12.0cm; 丙:l1=16.0cm,l2=13.0cm,l3=14.0cm
第4页(共2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