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溶液B中存在的阴离子为________(写离子符号)。 (5)写出步骤①中生成沉淀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命,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 (1)青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28.2g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详解】
甲醛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甲醛溶液80%,1-10%-80%=10%,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则该溶液中甲醛的质量分数为:10%?(故选C。 【点睛】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00%)=25%。
12+2+16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100%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2.A 【解析】 【详解】
A、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铁比铜活泼,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通过过滤即可得到氯化亚铁溶液,选项A正确;
B、除去CO2 中的CO,因一氧化碳的量太少,不能够点燃,且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选项B不正确; C、除去盐酸中的硫酸,加入适量Ba(NO3)2溶液,Ba(NO3)2和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能除
去杂质但引入新杂质,选项C不正确;
D、除去NaCl 中NaOH,加入适量稀硫酸,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杂质,选项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除杂,需牢记除杂的原则,一不增加新的杂质,二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三易分离。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甲)可以分解成水(丙)和氧气(乙);氧气(乙)可以和氢气或者含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水(丙);水(丙)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成氧气(乙)和氢气。故该转化能实现,故A正确; B、碳(甲)和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乙);一氧化碳(乙)体现可燃性与还原性都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丙);二氧化碳(丙)和碳在高温的情况下也能生成一氧化碳(乙)。故该转化能实现,故B正确;
C、碳酸钙(甲)高温煅烧或者和盐酸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乙);二氧化碳(乙)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丙),碳酸钠(丙)和盐酸等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乙);碳酸钠(丙)和氢氧化钙或者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甲)。故该转化能实现,故C正确;
D、氧化铁(丙)无法直接得到氯化亚铁(甲),前者是+3价铁,而后者是+2价,故D错误。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2)由X+2O2 点燃 CO2+2H2O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4个,反应后碳原子是1个,反应前应
该是1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包含在X中,则X的化学式是CH4。故选D。 5.B 【解析】
试题分析:A、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B、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C、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D、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C 【解析】 【详解】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充分,此选项此错误; B.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火柴梗的温度升高至着火点以上,此选项错误;
C. 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此选项正确;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在实验时酒精灯不慎被碰倒着火的最好处理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故选D。 8.B
【解析】A、泥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C、植物油不能溶解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错误;D、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错误。故选B。
点睛: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9.C 【解析】 【详解】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因为都是H2这一种物质,即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墙内开花墙外香”,属于分子的不断运动,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是由于夏天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隙变大使得气体体积变大造成的,分子自身体积是不变的,故C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微粒之间间隔变大,此说法正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且粒子间存在间隙,这些都受温度的影响,但粒子自身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10.D 【解析】 【分析】
热水瓶内少量的水垢的主要成是碳酸钙,碳酸钙能溶解在酸性溶液中; 【详解】
A、稀盐酸属于强酸,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比较危险,且家中一般不会存放稀盐酸;故选项错误; B、食盐水显中性,不能溶解水垢;故选项错误; C、纯碱溶液显弱碱性,不能溶解水垢;故选项错误; D、食醋有一定的酸性,正好能溶解水垢;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
K2SO4 + BaCl2==BaSO4↓+ 2KCl,K2CO3 + BaCl2==BaCO3↓+ 2KCl,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BaCO3溶于稀硝酸,根据图像可知,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因此溶液中含有碳酸钾、硫酸钾。①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此说法正确;②反应进行到a点时,是恰好反应,所以溶液中只含有生成的KCl,此说法正确;③bc段上发生的反应是:BaCO3 + 2HNO3 ==Ba(NO3)2 + H2O+CO2↑,因此bc段上的任意一点 (c点除外) 都存在BaSO4和BaCO3两种沉淀,正确;④反应进行到c点时,溶液中只含有生成的KCl和剩余的BaCl2两种溶质,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图像表示的化学信息、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性,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BaCO3溶于稀硝酸。 12.C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详解】
A、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8个氢原
相关推荐: